Info and Web

生活,從資訊到網路,從網路到資訊

Facebook (6) Google (3) 互動 (23) 使用者介面 (8) 圖書館 (15) 好工具 (11) 我與網路 (16) 數位內容 (16) 料理 (4) 法律 (13) 溝通 (15) 演講 (5) 知識管理 (2) 科技 (13) 筆記 (34) 經營模式 (14) 網站設計 (17) 網路 (31) 網路資源 (11) 設計 (7) 語言/文字 (19) 資料典藏 (10) 資訊服務 (26) 資訊架構 (5) 資訊組織 (8) 資訊行為 (44) 質性研究 (6) 軟體 (2) 食譜/食物 (14)

HCI

20分之一秒決定網站生死

The Abstract of "Don't Make me Think!"

使用者經驗落差

淺談文化及網站設計

資訊行為=

網路使用者之資訊行為與需求(information behavior on the Web)

網站設計人員所面對的使用者

使用者‧內容‧系統

資訊行為與「資訊」(information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平面設計:視覺比看看》(Graphic design:visual comparisons)的排版及書籍設計

資訊行為的未來研究方向

Beta:10 網站流量分析與網站設計(Note)

《設計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目錄及節錄

WorldCat Customer Satisfaction Survey

互動的三種層次

流行、品牌與設計(Fashion, Brand and Design)

設計的角色(The "Design")

產品開發的兩種模式(Product development)

《情感設計》的核心與關於通訊的描述

數位產品的生命週期(The Life Cycle of Digital Products)

簡評《互動設計概論》
通訊與溝通 2013.05

在語言形塑文化之下的網站 2013.05

兩年過去了,大排長龍的日子依然:討論臺北電腦公會/COMPUTEX … 2014.06


以電郵發送這個BlogThis!分享至 X分享至 Facebook分享至 Pinterest
首頁
查看流動版
訂閱: 文章 (Atom)

Welcom!

[資訊與網路]這十年寫了什麼?


資訊可得性 我們在決策時會高估容易到手的資訊。 最新、顯著、強烈、符合的4種資訊容易讓人留下記憶。
認知可得性的資訊也會受到情緒影響。

專題

  • Beta
  • HCI
  • Open/Free
  • 資訊的法則(Regulation of Information)
  • 食物:資訊
  • 首頁

最新文章

載入中...

About Me

  • Mingway
  • 閔衛(mingway)

Blog Archive

  • ▼  2025 (8)
    • ▼  5月 (1)
      • 圖書館・科技・創作(Library, Biblio, Creation)
    • ►  3月 (2)
    • ►  2月 (3)
    • ►  1月 (2)
  • ►  2024 (6)
    • ►  12月 (2)
    • ►  3月 (2)
    • ►  2月 (2)
  • ►  2023 (10)
    • ►  9月 (1)
    • ►  8月 (1)
    • ►  5月 (2)
    • ►  4月 (3)
    • ►  1月 (3)
  • ►  2022 (15)
    • ►  12月 (2)
    • ►  11月 (3)
    • ►  10月 (3)
    • ►  9月 (1)
    • ►  8月 (2)
    • ►  7月 (2)
    • ►  6月 (2)
  • ►  2021 (5)
    • ►  7月 (3)
    • ►  5月 (2)
  • ►  2020 (1)
    • ►  12月 (1)
  • ►  2019 (6)
    • ►  11月 (1)
    • ►  7月 (2)
    • ►  5月 (1)
    • ►  1月 (2)
  • ►  2018 (14)
    • ►  12月 (1)
    • ►  11月 (2)
    • ►  10月 (3)
    • ►  9月 (3)
    • ►  4月 (2)
    • ►  3月 (3)
  • ►  2017 (9)
    • ►  12月 (5)
    • ►  11月 (1)
    • ►  8月 (3)
  • ►  2016 (9)
    • ►  4月 (3)
    • ►  3月 (3)
    • ►  2月 (3)
  • ►  2015 (4)
    • ►  12月 (2)
    • ►  11月 (2)
  • ►  2014 (16)
    • ►  10月 (2)
    • ►  7月 (7)
    • ►  6月 (2)
    • ►  5月 (2)
    • ►  4月 (3)
  • ►  2013 (17)
    • ►  6月 (2)
    • ►  5月 (3)
    • ►  4月 (6)
    • ►  3月 (4)
    • ►  2月 (2)
  • ►  2012 (11)
    • ►  12月 (2)
    • ►  5月 (1)
    • ►  3月 (3)
    • ►  1月 (5)
  • ►  2011 (2)
    • ►  12月 (2)
  • ►  2010 (10)
    • ►  9月 (5)
    • ►  6月 (3)
    • ►  5月 (2)
  • ►  2009 (14)
    • ►  9月 (1)
    • ►  7月 (2)
    • ►  6月 (1)
    • ►  4月 (3)
    • ►  3月 (3)
    • ►  2月 (4)
  • ►  2008 (23)
    • ►  10月 (1)
    • ►  6月 (4)
    • ►  5月 (6)
    • ►  4月 (5)
    • ►  3月 (3)
    • ►  1月 (4)
  • ►  2007 (25)
    • ►  12月 (3)
    • ►  11月 (4)
    • ►  9月 (1)
    • ►  6月 (2)
    • ►  5月 (4)
    • ►  4月 (2)
    • ►  3月 (4)
    • ►  2月 (5)
  • ►  2006 (33)
    • ►  12月 (3)
    • ►  9月 (8)
    • ►  8月 (8)
    • ►  7月 (3)
    • ►  6月 (5)
    • ►  5月 (3)
    • ►  4月 (3)

訂閱

文章
Atom
文章
所有留言
Atom
所有留言

搜尋此網誌

熱門文章

  • 視每個人為資訊的載體(Humankind as a Media)
    每個人都是資訊的載體。 「真正定義資訊的是『連結』,而不是『呈現』或『再現』」。 -哈拉瑞 「關係似乎是人生的一切。我們與每一樣事物都有關係存在」。 -露易絲‧賀 當有人是發話者,輸出資訊,有人就是收信者,輸入資訊。兩個人(以上)可以同時發話,亦可以...
  • 圖書館・科技・創作(Library, Biblio, Creation)
    My Elementary School's. 看了一兩篇有感,把它們當作寶貝整理在一起。 迎來大規模轉換 一九九七年以來,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已經為全球圖書館投注數...
  • 如何補書系列(三):封面與書本脫落
    在補書時經常會遇到封面與書本脫落的狀況,與脫頁、封面破損等情況相較,相當容易處理。常見的原因有: 書體本身過重。英文書大約是一千頁,中文書約是八百頁(差異是紙質的關係)。 封面紙質本身靭性不強。這方面的例子以各學校裝訂之博碩士論文為顯例,過去都以單簿的雲彩紙為裝訂封面,流通久了,...
  • 時間與資訊(中 : Time and Info)
    ←前篇 「不認識時間,是無法成方圓的」。 那個男人回來了,自從黃大(黃文擇)過世後,霹靂布袋戲的新劇終於採用AI還原素還真的聲線,有九成像耶,酷。AI真的是有利有弊,就像AI將鄧麗君帶回舞臺這樣的概念,其實有點... 這個就跟電車難題一樣端看你用什麼角度去看它,這不是一...
  • 向青少年推廣圖書館資源
    from Journal of the Young Adult Library Services Winter 2005 大四時兒童圖書館的作業,內容還不錯。原文刊於 Journal of the Young Adult Library Services Vol. 3 No....

精選文章

邊際:經濟行為也是一種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 about Margin and Money)

改寫自〈 (經濟學) 2nd. #邊際 〉 Minwei Chung 2021.3月5日 · 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概念: 交通愈加便利,產業、都市會愈集中,還是愈分散? 另,申論題: 中南部各地接續地「擴充」科學園區是 長遠發展,還是只是選票策略? ...

熱門文章

  • 視每個人為資訊的載體(Humankind as a Media)
    每個人都是資訊的載體。 「真正定義資訊的是『連結』,而不是『呈現』或『再現』」。 -哈拉瑞 「關係似乎是人生的一切。我們與每一樣事物都有關係存在」。 -露易絲‧賀 當有人是發話者,輸出資訊,有人就是收信者,輸入資訊。兩個人(以上)可以同時發話,亦可以...
  • 從生活出發的寫作(Self_)
    我不去正面討論AI,而是 討論時間與資訊 。 藉由討論 資訊與時間 ,可能是最接近討論AI未來的關鍵。 我討論 人類是資訊的載體 ,這可以讓人去思考AI之於人最真實的意義。 我的作為不太直接,這樣的寫作真的有點不合時宜(不好創造利潤)。 ...
  • 圖書館・科技・創作(Library, Biblio, Creation)
    My Elementary School's. 看了一兩篇有感,把它們當作寶貝整理在一起。 迎來大規模轉換 一九九七年以來,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已經為全球圖書館投注數...

最近留言

載入中...
invisible hit counter

舉報濫用

「圖片視窗」主題. 由 Blogger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