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17, 2007

使用者‧系統‧內容(User,System and Content)

使用者、系統與內容這三者在早期的論述上呈現各自表述的情形,但實值上之間也存在著相互牽引的關係,尤其是在系統設計得越來越複雜、功能越趨龐大的今天,更應詳加釐清互動之下對整個「生態圈」實際的影響與可能的貢獻,Toms(2000)的論文或許提供了一個很寬敞的起飛道,供各界蓄勢待發。

這篇名為「Information Interaction: Providing a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的論文旨在說明資訊尋求行為與資訊架構(內容)之間的關係,資訊架構如何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文章的一開始便在詮釋由古至今的資訊互動(Information Interaction),以及網路(the Web)的影響。接著作者引用Laurel(1986)在書中的討論,傳統上,我們將電腦定義成工具或中介者(intermediary),而介面則是一連串程式的代理(surrogate)。然而這種說法,對資訊互動造成很大的玷污,輕蔑使用者與系統之間理性與感性的互動「遊戲」。各方研究慢慢肯定使用者在其中的價值,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能決定使用者的選擇與行動如何與系統混合,也能讓系統知道如何將執行的程式呈現給使用者,兼具系統性與美感的併行法才能去創造支援使用者資訊需求與作業的介面呈現,網路不應只是單向溝通的管道。我想這一點在Web 2.0的發展上,已逐漸實現,羽翼漸豐。

作者徵集各方研究成果,為資訊互動提出一個頗為完整的模型。使用者從初步了解(initiate),到內容/系統的選擇目錄(select category)、注意線索(note cues)、閱讀/擷取資訊(read and extract information),之後,咀嚼吸收資訊(integrate information),評估(evaluate),最後結束(stop),這過程中可能會因某些緣故臨時中斷或重新執行。

資訊互動在使用者、系統與內容三者間有其相互影響。它不但會受到使用者認知能力/風格的影響,也會被系統的細部組成(characteristics)所牽引。使用者利用內容,操作系統,或給系統操作,而系統提供管道讓內容接近使用者,形成環環相扣的脈絡。

資訊架構在這其中是扮演什樣的角色呢?作者將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資訊設計,一是資訊架構。資訊架構的定義及範圍請參閱1|2(wikipedia)|3(以約會做譬喻)。資訊架構其實可對資訊互動(information interaction)作勘測對應(mapping)的動作,與資訊互動緊密連結。因為資訊互動中從內容/系統的選擇目錄、注意線索,到閱讀/擷取資訊這三個過程皆與資訊架構有關,如果資訊架構執行後的「本文提示」(textual cue)、「正文擷取」(text extraction)能夠中肯地呈現內容原貌,把內容的重點與精闢言簡意賅地展現,那麼,使用者便能更加善用資訊,與內容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