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1月 26, 2015

在網路環境中獨立III:幾種常見的雜訊(Noise)

Untitled
from my flickr
前篇:(一)(二)
在圖書資訊學與教育裡會討論資訊素養,為「使人能夠更有效地選擇、尋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技巧」。資訊素養討論的基本上是資訊的「外在」,而非文本本身既有的問題。在這我想指出的不是錯字、用詞錯誤等等這些人人都會犯的失誤。

幾種常見的雜訊
1)文不對題
或許為了收視率,或許為了其他吸睛的判斷而「偏僻」主旨,也許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編輯的主意。無論如何,很難教人欣賞那些標題與內容核心對不起來的文章,它們的存在似乎提醒著人們"文不對題"地活著?

「偏僻的標題」往往只是製造自己的需求,卻自以為成為別人的需要。「文不對題」大大影響了人們處理資訊的成效,我想這不僅僅是標題殺人的問題了。

星期六, 11月 21, 2015

在網路環境中獨立II:假象與真相

Untitled
系列其他文章連結請見:[link]
在網路環境中獨立 I〉一文已完成多年,會設定為一系列的文章,是因為漸漸警覺到網路上的資訊已經不是多到讓人「資訊焦慮」而已。有好多屬於雜訊的內容充斥,即便是有經過網路編輯的內容平臺。

我不太懂為什麼很多人會曲解別人說話的意思/只願截取別人的話語,是因為自己也常常被曲解嗎(以至於無法習慣於理解別人的話語)?或是工作累了,所以聽話的時候就少接收一點? 或是網路上的語言(用鍵盤打出來的)本來就是輕浮的? 或是…

這種事態的發展使得我陸續蒐集來的參考資料更加具有說服力。無意幫助陌生人什麼,只是想為「資訊」本身說明一些基本的道理。

獨立的假象
網路的存在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成為新媒體,每位使用者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選擇,可以控制開關,可以分享、評論、發表意見,更方便取得資訊。每個人自己利用連結延伸,交織屬於自己的架構與網絡。

可惜網路不教人們獨立。 閱讀大量的資訊,並無法使人獨立(,擁有自身立足的觀點),分享喜歡/認同的文章/照片並未自我累積什麼,不代表我們成為了文章/照片本身,或者更接近文本所描述的狀態(也就是前文所提及的附著性)。會讀書/用網路查資料是一回事,完整報告/做人/實踐是一回事。

而且這時候網路的連結性可能產生毒害效果,因為「物以類聚」,且有時「同病相憐」。網路不斷利用不同的方式匯集言語,當然也有惡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