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wei Chung 2021.3月5日 ·經濟行為也是一種資訊行為,因為金錢的流動而產生的資訊行為。許多資訊行為的背後是經濟的,有成本有價值有邊際。在討論資訊行為時,如果設想的多一些,經濟與金錢報酬的考量是不可掩沒的。
一個基本的經濟學概念: 交通愈加便利,產業、都市會愈集中,還是愈分散?
另,申論題: 中南部各地接續地「擴充」科學園區是 長遠發展,還是只是選票策略?
承第一題,網路加深社會的是分散還是集中? 可由各個層面分析。
總體經濟的角度,每個國家有各自的考量,保護不同類型的產業,用不同的稅率、關稅或是補助在重新分配人生的機率與風險。比較國家經濟實力看人均所得,不如看國家的收入分佈與產業佈局。傳統經濟學不看大自然的吸吐,發展到現在其實聰明的人也知道要放在一起計算了。真的是越來越複雜!
我們一直補助文化事業的各個層面(音樂、展覽、電影/戲劇拍攝、藝文演出),從上游加強到了下游,…。然而一個無法自己照顧自己的產業或事業,要訴諸於道德、情懷或是商品本質以外的條件,事物應該這樣的發展嗎?
之前有篇報導〈貝佐斯嗆問對手敢不敢提升工資 沃爾瑪高管酸回:那亞馬遜要繳稅了嗎?〉很經典:
「資訊」的存在,先於「人」的存在,在理解人與資訊的互動後,我還是相信民主的,只是網路加速了眾多事物發展的可能,更不論資訊戰、資訊安全戰帶來的混亂攪局。群眾的選擇盲目也好,鄉愿也罷,資訊與金錢的交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體現。
經濟學家已經深切反省,人不是永遠理性的,人不會永遠做出「應有的行為」,再者人們擁有的資訊並不對等,也將事物想得簡單一點,說到底我們解開了部分人的本質,但對於群體的理解還有許多路在走,古籍經典應該還是有許多值得參考的,畢竟樣本數、資訊與金錢的流動等較為單純,「法則」的出現在於試驗者與觀察者的「平心而論」。……
據NBC報導,沃爾瑪(Walmart)高管Dan Bartlett對此在其個人Twitter做出回應,他在表示,「嘿!那邊的競爭對手(你知道我在說你)你該繳的稅呢?」據了解,主要是因為亞馬遜去年稅前利潤達到110億美元,但卻不用支付美國政府任何的稅金,該公司甚至還獲得來自美國政府的退稅,金額約為1.29億美元。
買家與賣家之間不存在競爭關係
或是我們討論與個人較相關的薪資問題。元毓評論航空罷工事件(請見下面延伸閱讀):或是我們討論疫情前後期口罩的銷售的問題。
1. 經濟學看,買家與賣家之間不存在競爭關係,害你薪資與勞動條件漲不上去的不是萬惡的資方,而是幾千幾萬個隨時可以也隨時願意取代你的潛在勞務供應者。
對,你其實就是這麼容易被取代,只是你不想承認而已。
2. 反之,不到1%的錄取率,僅僅國內航線的公司就這麼多人來應徵,在在顯示:空服員相對許多其他行業就是好賺的爽缺。
至少我還沒見過抽糞工人有如此高水平且大陣仗人數應徵。
元毓 2021.02.18 :唉呀,我的經濟學又對了一次
幾乎沒有管制的香港口罩2/17開始發生「滯銷」現象,價格開始回落呢~
quote"有旺角藥房表示,訂價二三百元一盒的口罩,少人問津,昨天整日只賣出一盒。"
再簡單講一次「價格管制經濟學」 -- 傳統經濟學認為價格管制會造成「短缺 (shortage)」而無法「清市 market clearing」,而更正確的看法是「競爭會從市價準則轉為其他準則」,所以我們會看到排隊、攀關係、四處詢問乃至於代買代購與黑市交易...等等現象,經濟學上都是一種「為了降低因管制而消散的租值」行為。
這也是說:
1. 表面上被壓抑的價格,事實上以其他方式呈現;「真實價格(intrinsic prices)」其實還是上漲了。
2. 人類已知最有效率、租值消散最少的競爭準則就是自由市場;一旦被管制,則其他引入的競爭準則或多或少都會發生租值消散,也是整體社會財富的消散/浪費。
3. 政府越管制何種商品服務,那種商品服務就越會短缺;有關係者尋租利潤會上升,這是我講到爛的經濟學定律。
4. 引入管制後,得利者會形成新的利益團體,從而有誘因維持管制。這是說,我認為很可能疫情降溫後,台灣的口罩與其他因此而生的醫療器材管制也沒那麼快被取消。
這個觀念我在「貪汙的一般性理論」中已經詳細講述過。
5. 被扭曲的市價造成的資源配置扭曲又是另外一個複雜的議題了。-https://tinyurl.com/v2qxkkb
民主的邊際
這一連串資訊或經濟行為都是題目,都是政策與國家方向,都有點需要「洞」入坑。有大的問題,有小的,大的會對映小的,小的會對映大的。大多數的民眾不會理解大的,但在民主與自由制度下,民眾有權決定自己該怎麼理解。邊際意味『邊緣』,…理性的人們在作決策時,通常會比較邊際效益與邊際成本。 (註1)這裡形成了一種群眾選擇民主的邊際,一種可能失能/失序的投票行為,一方面是人民選不出最佳的選擇,二來是被選擇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可以負擔的重量。這也就是為什麼直到現在封建、獨裁或少數人把持的國家可能可以維持的原因,我覺得是因為這類型的國家,行政運作與金錢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可以用金錢來打通效能(關於這段我書讀得不多,還請批評指教)。
「資訊」的存在,先於「人」的存在,在理解人與資訊的互動後,我還是相信民主的,只是網路加速了眾多事物發展的可能,更不論資訊戰、資訊安全戰帶來的混亂攪局。群眾的選擇盲目也好,鄉愿也罷,資訊與金錢的交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體現。
經濟學家已經深切反省,人不是永遠理性的,人不會永遠做出「應有的行為」,再者人們擁有的資訊並不對等,也將事物想得簡單一點,說到底我們解開了部分人的本質,但對於群體的理解還有許多路在走,古籍經典應該還是有許多值得參考的,畢竟樣本數、資訊與金錢的流動等較為單純,「法則」的出現在於試驗者與觀察者的「平心而論」。……
註1:Mankiw(2009).《經濟學》5e. p.6
我寫的相關的:
〈短評房市尋租(行為)〉:尋租真的是不好的行為,可能是讓很多人失去正常的價值觀的效益。這種效益支持的市場勢必是髒的,因為人心髒了。
《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書摘
我寫的相關的:
〈短評房市尋租(行為)〉:尋租真的是不好的行為,可能是讓很多人失去正常的價值觀的效益。這種效益支持的市場勢必是髒的,因為人心髒了。
《知識也是一種美感經驗》書摘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