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月 31, 2014

(對我而言)新的資訊議題(Food and Character)

Backsplash close up
Backsplash close up by Rachel, on Flickr.
「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我想趁自己還沒受傷前,急忙就此分道揚鑣,於是我又以慣用的搞笑製造煙幕。」--太宰治《人間失格》
我開始擴展對資訊的認知有一段時間了,在圖書館學的一切很受用,這學問是形塑我人生價值的其中一個開端。

星期五, 10月 10, 2014

所以我懇請你做一件事(if you can, start doing this today)

Most of TED speeches can make me cry.
https://www.ted.com/speakers/margaret_stewart

I studied for information about 10 years. The beginning was an accident choice for my life. Every time I face the information I feel more about how much I can't control, though there are many methods researchers have found.

Moreover, there is no end of science like religion and other important things coexist in this world. Bigotry is no end, too.

資訊的浩瀚超乎人們的想像,如同影片一再強調的事實:

星期五, 7月 25, 2014

如何學習料理香料?(How to Improve My Skill about herbal and spicy?:II)

《前篇 個人有幸跟隨一位很厲害的長者,能處在高壓高氣味濃度,從無數細節學起。但如果要說起每個人如何學習,我覺得就難了。使用香料的原則是可以解釋,但為何這時那樣,那時候這樣,這些講起來非一日可蹴,或幾千字能明暸。倒不如說說,該如何從日常生活學習:

首先,從家族記憶整理起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其二,觀賞會討論氣味與時機的烹飪節目
對待不同的香料要用不同的方式,時炒、時煎、時燉、時悶,或生,或熟,或粗,或細,這些都是設計料理時的重點與細節。每道經典料理,必定有細微與用心的設計,從中學習與比較,進而舉一反三是必然的結果。

一個優良的烹飪節目必定會透露這些訊息,令人目不轉睛,心曠神怡。

如何學習料理香料?(How to Improve My Skill about herbal and spicy?:I)

食物因香料而有了層次,層次的來源為食物的融合。要了解為何而香,為何層次,為何融合,這一切得從香料說起。

香料有許多種,有乾有溼,如乾香菇與溼香菇氣味是天差地遠;有完整有顆粒,如黑胡椒,兩種的用法天差地遠;有單方有搭配,如咖哩,我們可以從薑黃熱炒燉煮起,也可以從咖哩塊輕鬆上桌;有的嗆有的提味,有的搶味有的曖昧,每一種香料皆是人類重要發現,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是肉的風味,動物植物皆是香料。

星期四, 7月 24, 2014

刻畫與臉書當中的邪惡?(下:Facebook as a Kindom)

「刻畫」的事實
(先刻板,再修)先前討論過〈辨臉與認字〉,現在我們來討論「刻畫」這件事實。

上古許多文字是用「刻」與「畫」來完成的,當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史實/事實為「組合」,但我們現在先把重點放在「刻畫」這件事情上。

刻畫是什麼?是具象化生活當中的真實,使用工具將所見所聞所思記錄,記錄的目標為何其實我覺得目前答案尚未完整,因為許多智慧未因文字保留。不論是哪一個時代的文字,一開始的文字皆是表「形音義」,只是後來印歐語系後來發展為表「音義」為主的系統。

星期二, 7月 15, 2014

食用在食物中的酵素(Good for Digesting)

第一次來到南半球,這個國家人稱澳洲,在西方歷史上最後為西方人侵占的土地(?),是英國當時冒險與流放之徒的淨土,對於原住民而言,則是? Sorry,我歷史忘得差不多,或許該重看一次《澳大利亞》(電影)

已經過了近三個禮拜,第一週在遊玩,開始找工作已經十天,這裡的工作機會不多,再者,我並不積極,倒是很認真地在逛街與觀察民生物資,回家後就是努力做類西方料理,本質上還是偏臺式。

來到西方飲食為主的社會,不免就偏愛生菜,只是要用許多橄欖油的料理有人不愛,而且南半球正值冬季,冷食對於東方人而言還是難下咽,所以採用溫沙拉為主。

在臺灣的生菜種類較少,或許是氣候因素,或許是市場導向,總之在臺灣買生菜有點難處,而且要到超市,本人不愛。之前在學習料理時,老闆與我說明,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之中少了酵素,而酵素有助食物消化與代謝,所言甚是。這提醒越長大腸胃越不好的我真的很愛吃生菜,但臺灣要方便吃到生菜的地方大多是在牛排館,或是西式自助餐,需求一時難解。

討論之中,我老闆尚建議其他含有酵素的食物,如:味噌、醃菜、水果、蜂蜜…。當時真的獲益良多,所以特別在此分享給朋友,希望朋友們記得多多食用。平時準備一罐蜂蜜,或是一天一顆水果都是不難達成的目標。

教育/學術界醜聞貽笑國際一事(Shame on Them & Bad Media)

最近發生一件學術道德議題,起因線上同儕審查制度(Electronic Peer Review)的漏洞,而今演變成政治問題(真的是有點奇聞了)。

網路世界具有一定的匿名效用,因為網路的自由,每個人方可在線上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線上遊戲選一個有趣的名,有意思的性別,有想像力的職業…方興未艾。而當初臉書的掘起靠的是反向操作,「請用真名」註冊,所以現實在虛擬世界有了黏著力的「平行時空」。

Untitled
可惜不是你
Mingway‘s flickr.

星期六, 7月 12, 2014

刻畫與臉書當中的邪惡?(中:Facebook as a Kindom)

信任與使用者
前篇...既民主政治制度之後,網路是人類社會下一個由下至上的制度,是由人民/網民決定哪一個系統服務該停止或運行,是群眾的用心臺灣維基棒球館存活,是群眾決定digg.com該走入歷史…

這類故事不會停止,這已經不是以往商業市場你爭我奪的生存戰,而是一場消費者不斷匿名投票的現金流/資訊流遊戲。遊戲規則是網站停留時間與廣告,而這平衡點是信任,有了信任活水/人/資金就會滾滾而來。

(題外,所以在Amozon之下,我們還可以有許多分眾的購物網站,如:...,臺灣則有Lativ彩虹來了Payeasy)

星期二, 7月 08, 2014

刻畫與臉書當中的邪惡(上:Facebook as a Kindom)

Untitled
社群網站的本質
社群網站其實從Amazon就開始了(至於Yahoo!算不算我還在想),Amazon擁有的資訊是人與物的資訊,藉由人與物(實體)的連結,讓人與人連結;再來,是以Google為主的服務,建立起人與資訊(較為虛擬、難以觸摸)的連結,像是flickrdelicious.comPinterestKKBox,我都會將之計算在內;至於,Facebook真是特例,是人與人的關係,twitter、Plurk、Line這等我也不會放在這分類,而且長遠來看,通訊類的軟體壽命都很薄。

人與物、人與資訊、人與人,這是再清楚不過的界線。三者都是依靠社群起來,都有屬於自己民主與匿名投票的機制,再者軟體設計者從中找出心理學與統計學的交集,應該就可以提供不偏離的服務了。(關於匿名投票的這個用語,我是第一次用到網路上,請讓我再整理整理,再寫到下一篇?)

星期四, 6月 05, 2014

兩年過去了,大排長龍的日子依然(Two Years with Same Experience)

我今天直接嗆主管單位,當然這一切都要從不平等待遇開始。

不平等的不只是我們這一組,另外一組的人也受到不平等待遇。
勞工跟雇主都是一樣的人,沒有誰今天是雇主就不需要當一位勞工,這個再明顯不過的道理想一想就知道了。或許有的人現在多拿了一些錢(我覺得無差別),重點是多拿了一些就忘了自己是勞工,以為自己是靠著"自己努力"到現在這個位置上,那麼可想而知,有機會多拿更多錢時的心態可議了。

回到我嗆主管單位的重點。

星期日, 6月 01, 2014

台灣棒球維基的聚會-執行者與數位內容(Wiki as a tool)

台灣棒球維基背負著這麼多使用者的期待(前篇),當然一切皆不能馬虎。以下從計畫執行者及內容提供者來討論:

2.在這個長期的數位典藏計畫當中,執行者(辛苦的研究生)占有重大功勞。

例如:在初期的架站時忠諺學長架設及維護系統,佩熏、瑩潔學姐在資訊組織與網站建置的分析與規畫,還有大家辛苦做出的參考文件與標準格式文件,將大量的實體文物數位化;或是到了後期,鄭老師改進程式、系統升級...。沒有以上這些,一個穩定且可用性高的平臺不會誕生,一切的理想與願景終究也會是泡沫。

對於有志研究與學習學生而言,可以注意的是自由發展的空間,它開創出一個數位典藏的平臺,讓所有參與的學生得以發揮所長,不論是對系統設計、維護有興趣,或是想參與文物數位化及相關議題(如:法律的合理使用),或是想了解網頁使用者介面等零零種種,五花八門的題材皆能從中學習,獲取資源。不是很棒嗎?

3.提供資料/文物的單位

淡江資圖系/所的特長就是資訊技術、知識管理、資訊檢索、資訊架構等相關議題,對於導入及推廣系統/資訊有相當大的幫助,當初申請數位典藏計畫就是期望能利用我們所學,為臺灣棒球保存棒球的歷史新聞,典藏棒球的重要文物,同時打造一個讓使用者能發揮所長的互動平臺。有如此多的機會去充實、加值我們得以蒐集而來的資料/史料,皆是仰賴各界慷慨的協助:

聯合報提供在1961年至2006年間的歷史性新聞約5萬篇,照片約1千5百幅(採用…授權)。...
(本文當年創作至此,尚有資料未蒐集完成,但暫時就這樣罷)

我個人的觀察:改變是困難的。在臺灣,傳統的經營就是公司最大,出錢者最大,結構是由上至下的文化,觀眾不來我的問題不多,是政府不幫忙,是景氣不好,是人才難培育…。

林信成老師的計畫是靠大家的貢獻-所有的參與者才能完成的研究,如同臺灣這輝煌百年的棒球歷史。很難去想像如果當初沒有謝國城,沒有陳金鋒,沒嚴孝章,或者沒有今天的王建民,這一波波的熱潮沒有你我也不會有澎湃的感動。

我們都是一群抱著夢想的築夢人,期許臺灣的資訊/軟體人才能各長長才,數位的臺灣應該不只有一點大而已。希望棒協自己多努力,希望職棒自己多努力!

原作於2008.06.11
修訂於2009.03.28

發表於2014.06.01 (怎麼可以為了完整 拖這麼久,結果也未完成)

星期六, 5月 31, 2014

古中文字無性別歧視(No Sex when we talk about chinese character)

IMG_0065
from Mingway's flickr.
中文字是無性別的,如果我們願意這樣相信,就我現在理解的甲骨文,裡面是無性別的,只有對形體或動作地描繪,不帶有任何評斷或建議。


不敢篤定的說是因為,最古老的甲骨文發現的時候,已經失傳許久,其中許多智慧雖然透過金文小篆傳承下來,但那可能是加上後人的編造、曲解或想像,所出現的形體可能轉換成以男性主導的文字色彩。明顯的例子是,現代中文裏我們所使用的「你我他」與「妳我她」()。
我在這裡說「可能」「或許」,畢竟我不是古中文字學家,我僅是就我所看到的資訊與甲骨文形體來說明我明白的甲骨文。

星期三, 5月 28, 2014

LG手機新品的發展會(Do they have a new idea?)

1795337_562077557246459_3387266552722820492_o
以下只是一點點初步的心得,非專業文: 

剛剛在看 LG手機新品的發展會,記者們一項又一項地介紹,然後,我一項又一項地對照我手中擁用的NOKIA。我不明白,為什麼LG 抄襲了這麼久的NOKIA 都沒有事,沒有訴訟,還是我的消息來源不夠充足? 

總而言之,一個抄襲的犯人最後贏得了高科技的戰爭,而另一個陷入被併購,我不願說明白的,希望人們可以開始反省。 關於刪星抄襲的,就是APPLE的本質,抄的就是美國人的智慧,LG抄的就是歐洲人的智慧,我不懂為什麼這樣的抄襲人們買單; 買單的話,就如同人們買單被改造過的臉一樣,只想看見表面。 而現在這個假假的世界當中,當然只能靠外星人來拯救是吧(苦笑~) 

隨意啦,總之,祝福刪星與GL商運昌隆,國泰民安。 (看新聞也知道,這個模式不小小開始改造的話,結局不堪入目/入耳。)

星期二, 4月 29, 2014

在網路環境中獨立(Try to Reform our Internet Structure)

系列其他文章連結請見:[link]
(好焦慮,這麼重要的內容,我當年寫到一半忘了放在網路上了,我對不起我的專業)

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不常更新部落格。

在2007年3月時,我曾寫過一篇名為〈Blog出現之後〉的小短文,說明群眾參與網路的成長有目共睹,獲利模式也越來越成熟,而且每個人分享的出發點是純粹為了個人的愛好。然而利用網路技術的特性也越來越多Geek的破壞與亂,使得在權利下放(網路自由意志)的時代,資訊素養、思考與觀察(洞察)的能力更是每個人在瀏覽網站應具備的。

星期一, 4月 28, 2014

The Beginning of New History Research:中國歷代人物傳記系統

Untitled
在找資料,找到當年在工作時的一篇請益文。當時公司與哈佛燕京學社有一個合作的案子,開啟了史學研究工作的新篇章。

資料庫有三個重點:

因為所學有限,向朋友請益。回頭看這些文字,歷歷在目,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