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想過一個開題後,接續寫了兩篇(上、中)。
我花費不少時間才得到這些感想(資料),它們是我從生活中的感受而來,是用現此時在進行的時間而來的。幾經思索過後,我發現我同時亦藉由電力與科技,開展出以往紙本與類比無法想像的生活。
不是閱讀量的問題,…不是資訊存在與否的問題,不是主動或是被動的不足,是時間。
在不缺連結的時代(這點太多可以討論了),總是以為遇見不難,但難的是:有限的時間、隨緣時機、而時差總是在,巧合與偶然,每個人作為載體,承戴著不同的人生視角,包涵著不同的肚量與情緒體質,與對的資訊相遇,可能是難的。
巧合與偶然
但要繼續寫資訊的法則,我是知道有些小題目要先處理。我花費不少時間才得到這些感想(資料),它們是我從生活中的感受而來,是用現此時在進行的時間而來的。幾經思索過後,我發現我同時亦藉由電力與科技,開展出以往紙本與類比無法想像的生活。
不是閱讀量的問題,…不是資訊存在與否的問題,不是主動或是被動的不足,是時間。
在不缺連結的時代(這點太多可以討論了),總是以為遇見不難,但難的是:有限的時間、隨緣時機、而時差總是在,巧合與偶然,每個人作為載體,承戴著不同的人生視角,包涵著不同的肚量與情緒體質,與對的資訊相遇,可能是難的。
就像是在不同的時間點讀同一本書,感受與收獲可能不盡相同,能讀懂的深淺亦不同。
連結確實打破了時間感。想想三四十年前,流行音樂的傳播多麼需要時間,現在一個彈指之間,該是受眾的都可以親自接收,不一定還需要其他介質;想想科技的進步,這些音樂還可以加上配備,聆聽到更接近原始的錄音。
我們的疑問除了線下,可以藉由網路有了答案,他人的分享,演算法的推播,這些說話與隨機(2017)讓資訊多了更深更廣的「包覆」,變的是載體(不論是硬體或是軟體或人),不變的是資訊想自由。資訊還是在那,等著需要的人,適當的時機與連結。
時間感
我是一個時間感慢的人,過一天有時像過兩天。有時回憶昨天的事,會以為是兩天以前的事。可能的太專注了。手機遊戲是可以幫助拉回現實的事。-mingway的日記有時一個稿就是會搞很久,一直放著,看會不會再遇到什麼資料,屯著有時點開來看,又默默收回去,搞到後來可能新的題目先來插隊,而稿的未來就還是稿。
連結確實打破了時間感。想想三四十年前,流行音樂的傳播多麼需要時間,現在一個彈指之間,該是受眾的都可以親自接收,不一定還需要其他介質;想想科技的進步,這些音樂還可以加上配備,聆聽到更接近原始的錄音。
我們的疑問除了線下,可以藉由網路有了答案,他人的分享,演算法的推播,這些說話與隨機(2017)讓資訊多了更深更廣的「包覆」,變的是載體(不論是硬體或是軟體或人),不變的是資訊想自由。資訊還是在那,等著需要的人,適當的時機與連結。
時間的說明書
說是緣份嗎 我也不清楚時間在走,如同在江湖走跳,都還是有原則與定律的。
但可以看著孩子們一起玩
人生感覺可以過好快
他跟你玩,你就跟他玩
無法脫離實境的是人,不是時間與空間…。
躭溺在自己的觀點時,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其他觀點的同時存在。
人與人之間,比起合協更重要的是,適當的距離。-mingway的日記
我們相信的資訊肯定存有片面,存在主觀。你可以傾聽,也可以裝作聽不到,也可以有聽沒懂,自由/民主就是這麼回事。
而如果一個題目講出來沒有迴響,肯定與大家的片面沒有連結…
如果一個題目講出來沒有迴響,肯定與大家的片面沒有連結。
(這也可能是專業的孤島,是正常的存在。)
「資訊送出後,是邀請,是解讀,是感受,不論回應是什麼,可以多想的是連結,而不是真理真相。」
可參考:〈說話與隨機〉(中)(2017.12)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