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23, 2013

巨量資料與人生(The Big Data we Create)

Rosh Hashanah greeting card
人生最後會不會不是一張紙屑,只是紙屑上面的數字與符號?

Big data的故事原型
最近閱讀了許多巨量資料(big data)的故事,這些故事貼切地描述big data的可能性,再次創造了人定勝天的形象,好似人類可以看見更細的細節,專注到以往無法注視的角落,回憶起遺失的片段。然而,當我們開始這樣相信失去人類本能的故事時,我們是否同時失去相信自己的勇敢與毅力?

星期五, 5月 10, 2013

在語言形塑文化之下的網站(Websites with Culture and Language Issue)

Sweet Heart
「語言>文化>網站。」其實一句話說完了我的概念,但我想還是解釋一下好了。

嚴格來說,其實是語言形塑出我們的文化。語言是人類發出來的聲音,這些聲音的初始來源可能是樹,可能是流水,可能是海浪,可能是犬吠,各地區的人類獨自發展出特定的聲音,指稱特定的物件。《語言與人生》(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by S. I. Hayakawa(早川), 鄧海珠譯)裡是這樣說的:
語言可以用來說明語言,這是人類的聲音系統與動物的叫喊最基本的不同之處。 
除了發展語言,人類還學習到如何在泥版、木塊或石塊、動物皮、及紙上留下比較永久的符號和圖畫來代表語言。這些符號可以幫觔他們達到無論在時間和空方面,聲音都無法達到的範圍。p.15 
是的,接著人類有了符號,記錄了文字。這些符號並非憑空而來,「家」是屋簷底下的豬,「塵」是鹿群奔馳之後的飛揚灰土,印歐語系的符號原先也是從象形文字轉變而來,是原先人類生活當中所看見的景相,是習以為常卻又必需指稱與記錄的生活景觀。這些生活景觀因各自的生活環境不同,所以借用了不同種的符號。而人類藉由這樣特定的聲音與符號,各自發展成了文化。

星期四, 5月 02, 2013

通訊與溝通(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這是一個很基本,且有趣的題目,但我不會寫太深入,盡量重點都能提到。另外,因為沒有時間查找資料,暫時是篇效度差的短文。

人們想要溝通,發明語言,因為距離,而有了通訊的需求。…。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趨勢與研究顯示,亞洲人比起歐洲人或美洲人更需要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