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18, 2008

消費糾紛怎麼辦?

2008.3.26 Updated:在美國消費糾紛的處理方式。
之前我好朋友在臺北國際書展,被業務當場說服買一套價值80,000的電腦課程(可分期付款),回到家後尋問朋友和老師,才後悔做這個決定。老師學理工的,跟我朋友分析這類電腦課程可能的通病及盲點,之後說了很多法律上的行動:7天試用期(退貨解約)、可詢問各縣市消保官、要退動作要快等。那個晚上我們就卯起勁來上網查詢相關資訊。

事實上,有相當多關於消費糾紛的網站可以在這時候供參考協助(瞧我朋友緊張的樣子@@)。這類網站最大宗算是政府網站,也是最可靠值得信任的參考來源。
  1.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常見問答:殯葬消費糾紛…可輸入主題關鍵字查詢
  2. 北縣法制局 1950消費者保護課-寫存證信函的要點…,整理許多可供參考的資訊、電話(簡單的網頁,卻是滿滿的用心)
還有知名的財團法人,如: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台灣消費者保護協會
以上都留有電話、Email或線上討論供民眾諮詢,甚至可以申訴(消基會)檢舉(消保會),是雙向的溝通管道,讓人放心許多。

另外,還有許多民間自助團體的網站,許多都有存證信函的範例:嶺東蝸牛社(主要是住宿)阿峰的法律部落格訴狀宅急便(提供專業的訴狀,除了存證信函,還有車禍和解書、房屋租賃合約書、員工保密合約書、訴願書…)等。

美國的消費糾紛可以參考這篇。

星期三, 3月 12, 2008

Beta No.5:資訊行為與「資訊」(information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因為上課的關係,又重新讀Case, D.的Looking for Information。實實在在的一本好書,對認識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ur)非常有幫助。之前對它的誤會真大 XD

昨天討論到「資訊」的本質,內容範圍主要是出自於Case(2002)的第三章。當然非常不好讀,內容抽象,相當哲學,但是在處理網站設計、資訊架構、網路工程、系統計設、資訊服務、資料庫等等與資訊相關主題時都極需去思考的根、核心的議題(昨天與J的對話真棒,知識是根)。

這章處理的議題在90's前就已被充分探討,直至今日許多當年研究者的主張依舊具有價值,可見得「資訊(information)」的概念並擴大或縮小,只是看待「資訊」的角度有慢慢轉移。

過去討探的
現在觀注的

#1 Uncertainty?

allow for common sense notions of information used in everyday discourse;

#2 Physicality?

allow for internally generated information as well as externally generated information;

#3 Structure/
Process?

allow for types of information beyond that needed for "solving a problem" or "making a decision";

#4 Intentionaliy?

allow unintentional origins of information as well as for purposeful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5 Truth?

admit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sources as well as formal sources;
(以上是我整理的對照,非Case(2002)的本意)

最重要的是:"Information involve the human mind, either in the creation, perception, or interpretaion of information"。這是為什麼資訊很重要,卻很難被瞭解。臺灣缺乏的思考大概也就在這一塊了。

參考資料:Case, D (2002),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 Needs and Behaviour

星期日, 3月 02,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