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02, 2013

通訊與溝通(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這是一個很基本,且有趣的題目,但我不會寫太深入,盡量重點都能提到。另外,因為沒有時間查找資料,暫時是篇效度差的短文。

人們想要溝通,發明語言,因為距離,而有了通訊的需求。…。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趨勢與研究顯示,亞洲人比起歐洲人或美洲人更需要通訊。


其中可以想見的戰場是,智慧型手機即時訊息app,現此時比較熱門的就已經有好幾家,FacebookLineWeChatQQ…好熱鬧!

基本上,通訊的原則是從「溝通」這件事情來的,所以古老傳統的道德是必要的。我們絕對不可能看到只有單獨一方連線就能通訊的例子,而連線傳輸後還是得透過人的接受才算是把通訊的目的達成,否則根本稱不上溝通。

如之前在〈Facebook 的罪與罰(God and Human)〉文章中提到的,「在虛擬網路上建立的語言已非以往的語言,因為在這沒有語氣與聲調,無法即時反應與動作。除卻了這些,語言的功能並非溝通,而是傳遞與發送,接收者成為了真正的主角。

面對僅剩傳遞與發送功能的文字,閱聽者的頭腦就變得非常重要,他必須是個『正常的閱聽者』。」

關於溝通與通訊的簡易關係整理如下:

溝通通訊
三個原則1)雙方有意願
2)雙方是互信
3)雙方能尊重
1)雙方連線中
2)一方接收一方傳送
3)確認傳送成功
其他影響因素內容的深度與廣度、
語言與邏輯、
比喻與隱喻
環境中的雜訊、
接收與傳送器的品質、

之前有一個新聞滿值得大家思考的,就是臺灣各大電信公司在客群密集地區3G網路速度緩慢的事件。在新聞爆發後,幾乎每一個關心的都是在如何增加基地臺的訊號,與什麼時候才能到達客戶大量的需求。老實說,關於只懂得「增加」這件事,非常的資本主義及沒有效益,而且短視近利地嚴重。

且看這則在臺灣 Wired上的新聞,我想說的差不多就是這樣。電信商取消3G吃到飽勢在必行,Wi-Fi分流能否成解藥?
美國四大電信商一致決定取消3G吃到飽。美國如此,其他國家也一樣,歐洲許多國家的電信業者雖維持吃到飽方案,但對於重度用戶設有額度限制,一旦超過當月用量,電信商將會調降該用戶速度,好維持其他用戶的網路品質。

為了彌補初期定價錯誤,並因應需求日趨擴大的行動上網需求,電信商除了修正數據服務收費方式外,也積極在硬體設備上尋求解決之道。例如部分基地台業者開始推行小型覆蓋基地台(Small Cell Base Station),跟現有傳統、正規的巨型覆蓋基地台(Macro Cell Base Station)相比,成本更低廉。

這樣還不夠。由於3G基地台造價較為昂貴,一台數千元的Wi-Fi基地相較之下實在非常便宜,所以電信商希望將部份數據服務需求由3G基地台轉移到Wi-Fi基地台,有助降低成本與平息使用者怨氣,Wi-Fi分流技術就此誕生。

不過Wi-Fi分流有其限制,由於Wi-Fi基地台間的切換速度很慢,切換機制也不如3G基地台完善,較適合提供固定或慢速移動的數據服務,所以只能部份紓解3G數據服務的負荷。

值得注意的是,Wi-Fi分流的技術尚未標準化,各家業者各行其是,如何讓Wi-Fi基地台自動辨識用戶,免去用戶自己偵測SSID、手動輸入密碼等,尚待業者進一步完善其功能。但相關標準已逐漸明朗,未來Wi-Fi分流將會更快速、更普及。
希望大家能明白「通訊與溝通」的真實意涵,而不是只想要速度及追隨。

Updated: 2021.05.29

1 則留言:

  1. 溝通的法則 by Chih-Hao Tsai
    "「真正的溝通是建立在同理之上的。你要儘量同理對方的立場並從對方能接受的角度呈現論點,這樣才會有說服力。然而在大部分的爭辯過程中人們只是忙著用一種偏見反駁另一種偏見,完全沒有同理,當然也不會有任何說服力。」(2011-05-11)"

    回覆刪除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