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23, 2013

巨量資料與人生(The Big Data we Create)

Rosh Hashanah greeting card
人生最後會不會不是一張紙屑,只是紙屑上面的數字與符號?

Big data的故事原型
最近閱讀了許多巨量資料(big data)的故事,這些故事貼切地描述big data的可能性,再次創造了人定勝天的形象,好似人類可以看見更細的細節,專注到以往無法注視的角落,回憶起遺失的片段。然而,當我們開始這樣相信失去人類本能的故事時,我們是否同時失去相信自己的勇敢與毅力?

我們可以相信他們說的,相信有「缺陷基因」,生技學家的統計與分析,接受花錢預防消災,就像打預防針一樣,然後說我們很勇敢(相關討論可見〈胡晴舫/好萊塢的換乳宣言〉);我們可以相信他們說的,「分析系統測量持續速度與每次揮臂、每隻腳踢水的間隔,起始、滑水,一直到抵達終點,找出整體動作的協調性。 根據分析結果,[選手]反而應該要保持四邊形,因為可以驅動踢腿的力量,讓腿的上半部更用力踢水,而不是讓腳踝、膝蓋保持貼近」,然後說我們贏得了勝利。

是嗎?是這樣嗎?

那麼以後出生時,父母就要開始為孩子準備基因分析,經過分析後,就會明白這一生的「生理宿命」,以及該準備多少預算,規畫不該吃什麼做什麼。以後的運動場有無數的微型攝影機,他們是主角之一,因為數據才是致勝的關鍵與籌碼,貧窮國家別想競爭了,現在該上場的是科技,而不是運動家精神。這是我們希望的人生嗎?這樣「運作」的生命意義在哪裡?

Big data應該說的故事
是否該換個方式,說說big data的故事?

資訊科技應用的範圍始終來自人性,人性裡面應該包含「道德」與「公平」。該老的應該要老,該推陳出新的就該新,該遺忘的就別任性牢記。

所以,我們該明白「缺陷基因」,但我們不該認為自己有任何缺陷;我們該記錄分數秒數,以及姿勢風速,但我們不該採用數位微調或是電腦栽示。我們還有眼,還有腦,從心出發,才能看見真實的數據,仍有溫度的字與符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