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東西的時候常常會想:這些以前蒐集的資料還沒採用到,這個題目怎麼就放手了,還有剪報還沒收錄於資料夾… 時間就這樣過去,新的事物一直一直來。2018/3/13 1715
寫完這段小心得也過了一年,手邊的計畫越寫越大,「資訊的法則 四:資訊經過人心後複雜」果真是個大哉問,寫作計畫愈寫愈大。目前多徵集到三本相關的著作,以下主要是《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 公民教育的核心, 從思辨、論述到說服的藝術》by Mark Thompson 的書摘:
寫完這段小心得也過了一年,手邊的計畫越寫越大,「資訊的法則 四:資訊經過人心後複雜」果真是個大哉問,寫作計畫愈寫愈大。目前多徵集到三本相關的著作,以下主要是《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 公民教育的核心, 從思辨、論述到說服的藝術》by Mark Thompson 的書摘:
除了書寫、敘述的語言被無限上綱之外,新聞與政治的影像修辭,也被壓縮進精心拍攝書編輯的畫面中,不斷重、技巧嫻熟,且有特定傾向。我們可以把九一一大型攻擊事件,看成一件修辭的案例。在這個個案裡,飛機衝進摩天大樓,大樓隨即崩塌…雙子星代表西方的力量與價值,兩棟大樓灰飛湮滅意味著某種可能–力量可能瓦解、價格也會貶值。…
除了壓縮、誇張之外,還有別的危機。以往在公眾討論中,科學被賦予特別尊崇的地位。今天,它只被視為一種意見。…我們越來越懶得尋找共同的語言,鼓勵價值觀與我們本質不同的文化與民族,一起加入討論。對於言論自由的容忍度逐漸流失,…。
這也就是公眾語言危機迫在眉睫的理由。冷嘲熱諷、實質內容逐漸流失、表達方式粗糙低俗,…證明嚴肅的討論已經瘖然無聲,無力再舉。就我來看,真正的危險並不在文化,而是在政治,特別是民主領域–危及它的合法性(legitimacy)、與歷史上其他政府體制相較的競爭優勢,最終破壞了民主的可持續性。 《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p.35~36
美式作風也預告了這本書的某些憂慮:壓縮實況書語言,固然節省時間,加強觀看時的緊湊程度,卻得付出代價:所有事都得被裁短、簡化,沒有時間敘述先決條件或者其他的限制與界定。…
嶄新的二十四小/每週七天全新聞頻道鋪路。網路隨後讓不中斷的新聞報導成為標準配備。…影響卻是,以往讓記者、編輯得以思考的喘息空間就此消失。
…新的新聞循環像是頭怪獸,永遠也餵不飽。…好處是前所未見的即時;風險則是新聞從業人員原本的思考時間,經常被壓縮成幾秒鐘–膚淺、扭曲、錯誤。 p.91~93
〈政治與英語〉立論的核心,就是歐威爾試圖分析他那時的英文出什麼毛病。他找到了兩問題––「想像力陳腐」、「欠缺精準」–並且列出平庸作家最常用的四種把戲…:仲介操作(operators)、廢話(meaningless words)、矯飾用詞(pretentious diction)、垂死比喻(dying metaphors)。他希望掃除這四種弊病,強化「口語端」的表述,並趁勢清理圍繞在他身邊的「政治混亂」。p.190
〈政治與英語〉真正隱藏的祕密是:儘管歐威爾嘴巴上強調清晰,其實他真正在意的是語言的優雅。…話講得清楚,就能支持真正有效的政治辯論。…他對於修辭的了解,跟先賢已有神似之處,特別是以下這種古代想法:修辭中蘊藏的公民價值(civic value)與精采論述,互為因果。 p.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