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20, 2022

飲食雜記:酒、食安(Wine, Food Safety)

2022.09.10 在一陣兵荒馬亂中結束了我人生第一場(參與的)品酒會!

遙想當年剛到餐廳時,不久就幫忙主廚辦了一場包含盲飲的餐酒會,好多回憶,我與酒的是有淵源的,所以我想分享一下:
《飲食規則》(Food Rules)裡面說到:「晚餐喝一杯葡萄酒。
葡萄酒算是食物,酒精對於人才是不好的影響,濃度/劑量才是關鍵,如同「藥」是濃度沒那麼高的「毒」一樣。

1. 緣分有深淺,如同酒的質感。

發酵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發酵成酒、飲酒作樂的文化都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我們有些家人討厭酒,甚至討厭酒文化也是其來有自,值得一起努力/深度討論)

酒不會因為外在失去質感,發酵是有生命的。但往往外在會給予酒過多的評價與價值,製酒人(釀酒師、調酒師)也常無意間給紅利/潮流洗牌,維持初衷不易,有時候旁人甚至認為是「無益」。過於昂貴的酒不是禮物,更不是食物、農產品。

酒有其價值,但絕非以數量、價格、品牌來左右其價值,還是要回歸到「發酵」的本質。
發酵是一段長時間的旅程,即使是裝瓶後,乃至於打開飲用的時間都還是在旅程當中。原料食材發酵成酒有豐富多彩的組合與文化,因地制宜,風土是關鍵。然每件事物長久的存在,最後也往往發展成因人設事,破壞本質。

2. 面對酒精成癮不可不慎。

飲酒當下酒器/工具重要,然關鍵還是在於「人品」,搭配的食物與話題亦為發酵酒作刺激與佐料。

其實我發現同儕們喝酒通常也不是為了買醉,為了買醉,其實也還有其他東西可以成癮。

在小孩子面前喝酒是比較需要注意的,因為孩子還在社會化的過程中。

食安風波


2014.09.10 每一次的食安風波我都身在其外,(說來話長)。只是我總是會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不是共犯?在這個結構之中,我細微的選擇是不是共犯?

而我目前為止的判斷是,每一個人都旁騖則待,(又說來話長),這是與良心無關的經濟學,也是與道得無關的心理學。這是個很難破除的結構問題。

我只能說,氣憤與看見都不代表什麼,只要人們還是重建同樣的選擇。

這是張網,只要習慣成自然;重新織一張網比換個地點容易。

食品安全

2017.09.20 讓人們認識食物的原味這事很重要;
有遇過嚴重患者; 也聽過許多人認真發聲過。
Claire Pan──覺得很重要。 我們應該教育下一代,食物的原味。而且這件事情刻不容緩,因為經常吃便利商店加工食品的孩子們,甚至已經不知道何謂新鮮、何謂真食物。

失去本能的動物,是極為危險、可悲的。

沒有認識食物、食物的原味,哪來後面的食品安全、飲食文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