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的溝通是需要時間與等待
跨領域的溝通是我最近很有興趣的題目。我本身是圖書資訊領域的學生,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其實我們的研究發現,是有越來越多跨學科與跨領域的合作,這些合作開啟科學、人文學、社會學這些領域新的方向。經過上次在5/3性別與醫學教育工作坊的觀察,我再分享幾個未來任舊會遇到的問題:
不應是分享背景知識:這個共識是,不同領域專家聚在一起的目的不應是分享彼此知識上的落差(在事前已經其他教育或討論,可以藉由知識分享的平台等),而是分享我們可能的共同解決方案。這些背景知識可能不應該放到今天的討論範籌,像是那天有許多不懂性別的人在發言,讓討論常常因為跨領域的無知而中斷,反覆說明一些核心上對性別不同認知所造成的詮釋。
不只是尊重,而是信任:信任對方的專業在某方面是凌駕在自己之上的,更甚者,認為自己的專業非專業,因為專業造成侷限的視野。
每個領域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至於是否該獨立一門課實在是值得討探的問題…。大部分醫生們談的融入現有教學有點落入「醫學優先」的思考,他們是尊重了性別差異的存在,但是他們似乎不相信性別在行為影響上決定性關鍵。
性別是個深受社會與文化價值影響的議題,在本次的工作坊當中,常常會看到醫療工作者嘗試用性別的角度去反思過去的醫療與教學經驗,卻還是用「科學」方法與模式去詮釋、闡釋他們所看到的問題,但這些依舊不是性別工作者心中的終極目標:了解個別差異,善待個別差異。對於醫事人員這的確是需要極大的改變及付出(在各行各業也是如此),才能讓我們呼吸時也是自由的,嗅不出性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