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21, 2013

他們口中的海量資料/巨量資料(big data)


如同當年的Web 2.0,最近在科技媒體很熱門的關鍵詞叫「big data」,從上到下,都有人願意談。這個名詞並不是一個很特別的名詞,也沒有什麼好特別定義的,隨著潮流一過,“big”與“data”自然就會分家,在歷史上不值一屑。

但為什麼要在這樣的時間點提出來?花費時間與金錢談論?說到底是「資本主義」,要創造業績與新的話題,但為什麼消費者會買單或者說為什麼會吸引目光?

big data的報導們
且看這些新聞或事件是怎麼被報導的:
〈重點是「數據」! 帶你一窺Amazon收購Goodreads的真相〉
Goodreads以「社交分類網站」為訴求,讓讀者依過去閱讀的記錄自行建立並累積個人化圖書館,還可向其他人推薦書目。
《富比世》雜誌就指出,Amazon此番收購除了看上Goodreads的社交、書目推薦功能和可靠的書籍評論用以吸引讀者外,最終還是希望獲得最重要的讀者偏好與購買數據。有了這項利器,Amazon便可更精準進行行銷活動。
首先,他們強調「消費者」是有需求的,而這些需求是用傳統方式難以觀察。另一則相似的報導:
Big Data發現啤酒與尿布的關聯90年代初,Wal-Mart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著名的「啤酒與尿布」案例。
內部IT工程師分析結帳資料時,發現到了周五晚上,啤酒和尿布的銷售量高度正相關。經過追蹤發現,周五晚間,許多年輕父親下班後到Wal-Mart買尿布時,會順手帶回幾手啤酒,為周末開打的球賽轉播做準備。
看完這幾段,我最先產生的疑問是,這不就是data mining (PDF)。再者,他們一再強調唯有科技才能有能力「快速」「精準」算出、挖掘出「不為大眾所知」的商業「利益」,以及時時追蹤消費者的行為模式。
Big Data創造消費者需求
2011年4月,Wal-Mart以3億美元高價購併了Kosmix,一家專長分類社群網站資訊,並客製化輸出資訊的公司。不僅能蒐集、分析網路上的巨量資料(Big Data)給企業主,還能將這些資訊個人化,提供採購建議給終端消費者。這意味著,Wal-Mart使用的Big Data模式,已經從「挖掘」顧客需求進展到要能夠「創造」消費需求。

...因此,Wal-Mart刻意將啤酒和尿布擺在一起,銷售量馬上提升三成。

隨著社群網站主宰了現代科技生活,Kosmix為Wal-Mart打造的Big Data系統稱做「社會基因組(Social Genome)」,連結到Tweeter、Facebook等社群媒體,以便早一步掌握消費者動態。工程師從每天熱門消息中,推出與社會時事呼應的商品,創造消費需求。分類範圍包含消費者、新聞事件、產品、地區、組織和新聞議題等。

...Wal-Mart內部的巨量資料實驗室(WalmartLabs),發展出一套追蹤系統,結合手機上網,專門管理追蹤龐大的社群動態,每天能處理的資訊量超過10億筆

「社會基因組」的應用方式五花八門...。如此一來,影響消費者在Wal-Mart購買行為的因素就更複雜了,自己、店家、親朋好友,現在再多加一個:社群網站使用者。
尚有許多例子,如這裡也有深度討論(from NY time: Big Data, Trying to Build Better Workers)

是誰允許操控
不是我不想買單,也不是我不願意賺錢,而是這類報導說明的是處處有機會,事事有可能,卻常常未說明這樣的行為嚴重到「操控」,把人當作機器,把心理當作戰場,將群體的隱私視為可「破處之地」,任意踩踏或侵略,視公司成長為最後目標。最後他們還會說,這是一家很值得視為典範的公司,他代表著「成功」。他們口中的海量資料/巨量資料(big data),是金礦,是鑽石,是你我事業的無限。

我們都知道機器無罪,是人心有罪。是不是該這樣做,值得深思。也許挖掘出來的是成長,是競爭者的節節敗退,但更多的是,人心的罪,毫無疑問。

最後,無意嘲諷,只是如果現在就說我們面對著big data,那麼一百年以後,我們面對的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