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15, 2016

數位時代改變了音樂創作嗎?

Untitled
今天去聽了很重要很重要的演講與討論分享。議題很大,而目前我能做的很少。

數位時代改變了許多事情,有好的一面,有壞的一面,而網路加重了破壞層級/結構的力道。

以臺灣的音樂來說,許多人可以更自在/低成本發表音樂,每個人都比從前難吸眼球,因為管道變多了,介面增加了,使用者可以分心的事也變多了。換來了一個很重大的結果是,越來越少的歌能打進大多數人的心裡,歌曲如過江之鯽,一閃而過,每年唱進心坎裡的手指頭數得出來。


當然這個時候還加上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歌曲填補了「好歌」的位置,區域的歌要與國外篩選過的歌一起爭耳朵的時間。再來,就是創作者越來越少發表的機會,因為歌手的數量萎縮,發片的數量減少。收入是維持一個人持續創作與發想的動力之一,而且金錢常常是外界衡量一個人價值的粗淺標準。

現在的臺灣很缺乏流行音樂與影視製作的人才,因為大環境的關係,不論是上頭的公司,還是有理想的執行者,都知道這個產業已經越來越難「流動」,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吸引人才進入,我們現在所享用的資產是上一個十年或上上個十年所留下來的儲蓄。

講的嚴肅一點,這個產業可以亡,我們就去聽Lady gaga 或韓團或什麼都好,但無論如何,我們一定會知道那中間少了些什麼,有什麼根本被抽離了。電視與戲劇也是如此。

如果真是如此,那也是我們所有臺灣人民選擇出來的結果。...有了結束,才會有新的開始,但文化/創作活泉這件事,如果真的死了,就是真的死了(要有其他刺激辦法吧?)。

臺灣就是一個島,本來就受外圍的東西所包圍,無法遺世獨立,也無法默守成規。當我們的製造產業或許無法提升/遇到瓶頸的同時,我們應該不是再去打壓我們的文化與創作,整體的收入成長減緩之際,該想的是怎麼重新分配,與長遠保留「生命」「活水」的經濟出路。

我認為那個答案 會是在文化,不會是在製造。文化/藝文創作才能使現代人類 在亂世看見自我的價值,重新思考自我與世界的關係等等。想想那些整天滑手機的人吧,他們因為製造業的產出、品牌等等而擁有了什麼,又迷失了什麼。

如果還有熱情,一定要堅持下去,會有解決辦法的,一定會有人有解決辦法的。

update : 此篇有許多想法可能不夠完整,可以用力鞭沒關係。 本篇 中篇 後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