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臺北書展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新聞也跟著傳入耳裡。幾位業界重量級前輩也紛紛發聲,書展的前景有點昏暗不明。書迷
我以前是個買書迷,高中至大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但我主要是買文學類。有一次跟女校聯誼,聚會前我先去買了《鍾理和全集》,頗沉的,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很好笑。
大學時有出版的課程,還有電子出版,在臺灣都是數一數二的課程,我也都超有興趣,有一度也以為我會到出版業工作。大學時也在圖書館工讀 -- 流通組,需要上架,摸過的書比編目組還多,淡江大學圖書館的架位我到現在都歷歷在目,只是十年過去了,該移架的早就移架了罷。
我以前是個書迷。工讀時,修補書是我的一個小樂趣,將一本封面破損或四分五裂的書拼回成原本書本的樣貌,那曾經給我很大的成就感。大學時還有書籍保存的課,授課老師從南部坐飛機來,不時講起他們研究所的課程內容,我的心緒就開始想像「如果未來他是我的指導教授」…。
書展與我
臺北書展是我以前會約人去的活動,因為我們都很愛書。還有一位朋友是專門去買 冷門又鉅額的書。我還記得我專程為了買《巫言》去了書展(才不是,是為了見朱天文),為了好多新書發表而出席了現場。
我也曾擁有過《世界華文出版業》。
現在的我不是不愛書了,而是知道自己能力有限,眼睛與頭腦也比較不好,無法無時無刻閱讀,不但不太買新書,連舊有占空間的書都想辦法一一轉賣。
- 北展發展史的第一個教訓告訴我們:書展不能不賣書,不賣書就沒有出版社,沒有出版社就沒有書展,這是無法逃離的循環。許多評論一直在北展淪為大賣場上面做文章,就是忽略了「沒有賣場就沒有書展」這個簡單的現實。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228-opinion-taiwanbookfair3/
書展的前景
最近臺北書展結束了,隨之而來的(負面)新聞也跟著傳入耳裡。幾位業界重量級前輩也紛紛發聲,書展的前景有點昏暗不明。
對於書市的觀察一直是, 書真的夠多了(『近時英國《經濟學人》稱,「2013年調查數據,每百萬人口出版的新書及再版書數量」,台灣僅次於英國,而為世界第二名』by 傅月庵),很多書的內容已經重覆到不能再重覆了。舉幾個我會蒐集的類別,[食譜與食物];亦或是[精油/按摩](詳待補)。
不論是哪一個類別(除了文學),他們都會有本質、核心概念,那是使一本書該擺上書架的原因。所以除了發散,有一個方向是收斂,做整理的工作,如果可以,用日本人的精神做整理的工作。不要忘了,全世界最暢銷的書(也許已經不是?)是Bible。
不論是哪一個類別(除了文學),他們都會有本質、核心概念,那是使一本書該擺上書架的原因。所以除了發散,有一個方向是收斂,做整理的工作,如果可以,用日本人的精神做整理的工作。不要忘了,全世界最暢銷的書(也許已經不是?)是Bible。
唯一可以不斷層層出新的是 新的學術研究,新的發現,新的故事,新的價值。
從前我們引介是因為資訊不夠流通,要出了國人回國才會有新的東西進入。現在有了網際網路,每個正式的機構都(極度)推播他們的新發現與成果(為了大學評比、…),只要有心誰都可以搶先一步找到題材。出版社應該把資源 放到這個方向直接請作者/編輯者往源頭去找,而不是等待著國外把新的東西優先給寫出來。
新的故事與價值就比較難在我們的文化裡面達成?因為教育方式還有教職生涯發展的關係吧?例如:現在很多引介的史書都是在做重新描述這回事。但我們很多作品卻只是重新書寫小範圍(地理上、時間上、深度上)的內容,這麼執行有臺灣市場,沒有國際市場(除非哪一天臺灣是國際顯學)。
但也出現過《文字的故事》《我,作詞家》《漢字樹》《圖解資料學》《網路與書》(sorry,舉例不夠廣泛,都只是我有興趣的題目) 這類 新穎/有趣/有點國際市場的書,所以應該是不用擔心。
再者,所謂的電子出版不過就是把紙本書的內容重覆,把相似的經驗轉化至數位載體(sorry,純屬我的觀點,沒去找資料)。這個動作只是技術轉移,不是內容(物)改造,本質還是書籍。也許有的多了互動多了連結,但sorry,我不會說它是書。
我曾經待在資料庫公司上班,是新型態的出版,但根基還是紙本出版。紙張是人類給自己最最基本保存知識的優先發明,不論在過去或是未來,這個線性的模式我不認為會被取代或是失去價值,不要忘了書本之中還有目錄與索引的價值。
關鍵字是次要的,點擊率是次要的,Google是次要的,不用因為通路的變化而拋下原本該有的理想,以上那些東西都是會倒的東西 :)。出版業不論在哪一個時代,都應該要有自己的理念,對於「書籍」而言才是長久之計。(重覆的書就讓它們再版就好,不是再找另一位作者再寫一遍。)不要枉費圖書館的存在,它的目的不是無止盡地儲存/ 保存,它是「成長的有機體」。
表1:近年書籍出版種類與營收金額(待整理)
年度 | 出版種數 | 營收金額 (億) | 金額成長率 |
---|---|---|---|
2009 | 40, 220(?) | 313.66 /280.0 | |
2010 | 43, 258 | 367.15 /277.9 | |
2015 | 39, 717 | 190.4 |
參考資料:
傅月庵:數位閱讀陰影下的書展
陳穎青:台北書展還能走多遠?
「汗牛充棟」的英國——實物存檔
-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02/24/a1254243.html
TPI台灣出版資訊網
- http://tpi.culture.tw/list-55-PStatusCtr-publishList/7
TPI台灣出版資訊網
- http://tpi.culture.tw/list-55-PStatusCtr-publishList/7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