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20, 2017

在網路環境中獨立V: 教育與對策(上)

Untitled
Finished @Taipei 2016.03.18
Revised @燕巢 2017.12.06, 12.20
系列其他文章連結請見[link]

在文思枯竭之際,讀到以前的筆記。Andy Warhol的名言似乎解決了所有關於如何在網路環境中獨立的大哉問。暫時無法去查明Andy Warhol在什麼話語脈絡之下,當時他為什麼這樣說,但就我的理解來闡釋下去。

機器問題比較少

-機器問題比較少,我比較喜歡當機器(I want to be a machine. Read more..)。 by Andy Warhol
嗯~ 我們跟機器溝通時確實比較單純。它設計了一套機制接受訊號與產生回饋,經過了無數次的實驗,與「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改革,許多機器現在都是beta版,時時在調整,為了節約時間與提升互動經驗。

因為計算機基本邏輯是0與1,不論如何細膩,最終端還是0與1。

接受與機器溝通、大量與機器溝通都不是問題,而是生活上,是否自我意識的選擇偏向了機器,機器的感受、機器的思考、機器的反應。

一系列影像

-生活不就是在反覆過程發生變化的一系列影像?(Isn't life a series of images that change as they repeat themselves? Read more.. )by Andy Warhol
重覆可以產生「美」。或許就人類的觀點,這就是一種堅持的狀態。許多事是不斷地重覆,只是重覆當中的細節有所更動,把他們當作影像的話,看起來或許就像右左圖那樣。

計算機最適合執行重覆的事情,在不斷的重覆當中找出歧異或各式各樣的效應,讓他們學習做人類的思考,雖說情緒與道德可能永遠無法複製,至少幫助人們將那些重覆的事情用比以往更不費人力的方式解決完成。

想像一下,這一系列重覆的影像,有時變成了一部電腦,別無其他的東西在那畫面當中。(最近剛好是AlphaGo與 李世乭先生的新聞,AlphaGo是用「挑戰自己」的方式(from 數位時代)在學習下棋。)

注視與意義

-如果你注視一個東西夠久,所有的意義就不見了。 by Andy Warhol
這句話好像不需要多餘的解釋。或是參考上節的最末段落。

連線的電腦

-我有了第一部電視機之後,我開始不那麼在乎親密關係了。 -Andy Warhol
-I fear the day that technology will surpass our human interaction. The world will have a generation of idiots. -Albert Einstein
同樣的,有了第一部可連線的電腦後,生命可以被網路生活給填滿。

人類當發明家時,「投資自己的私念與思念(from this blog)」,電腦加上網路帶來的便利/回饋機制使得人們對於機器有了眷念。「工具」本身是個中立的存在, 例如:燈泡,但愛明亮的人,一到夜晚就是可以把每個空間開一盞燈,甚至直到天亮;例如:時鐘,有人性子急,頻頻注意時鐘/手表,不喜歡有人遲到。這些行為及情緒都是人的意識賦予工具價值與意義。

「機器問題比較少」,換言之,人們是存在的。人們與機器會皆會區分(理解),但人們還有遺忘/區解/部分理解的問題。人生這一連串(近乎重覆)的影像,我們真的只需要與機器長久地注視嗎?Andy Warhol戲稱他比較喜歡當機器,有了電視,甚至不在乎親密關係,這些都再再說明人與機器之間最終的關係。

不要忘了,Andy Warhol這些名言之所以成立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我們知道Andy是「人」。

「生活不就是在反覆過程發生變化的一系列影像?」祝福我們在反覆的日常生活中活出不一樣的細節與故事,那是一部機器可能永遠達不到的設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