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31, 2022

二評《雜訊》:資訊的空間維度(dimensional space )


兩三年前了    Minwei‘sflickr.
時間有限,聰明不足,我僅能簡短地寫。

當初看完《雜訊》後(2021.05)我多了一些煩惱。現在回想起來,煩惱的方向大概是我不希望大家過度使用這本書提供的方法論。在閱讀《雜訊》的當下,我常常不近情理地想往資訊的三維方向走。《雜訊》確實提供了一個往三維方向走的可能,但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下,討論很有可能停留在二維了。

星期三, 12月 28, 2022

蒐集一些古音古字作參考(Oral Tradition with Word Tradition)

最近寫了幾篇古語言與文字(註1),依稀覺得有些疑問,想透過一些「字」來參考看看。

甲骨文有「豕」,小豬;有「彘」,野豬遭射獵中;古代「豬」「豕」相通,二字為方言之別。 《方言》(註2,書寫於公元前209年~9年)卷八:「豬,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豭,關東西或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豨,其子或謂之豚,或謂之貕,吳揚之間謂之豬子。」
其名曰,這是江浙“豬”的方言發音。

現如今在中國---陝西省的關中平原西部---寶雞(關中西府地區)依然將“豬”讀作“彘”。這也許就是對古老語言的最好闡述吧。浙江溫州泰順一代的吳語方言莒江話亦把豬讀作zhi。 -某網友,對不起忘了出處與人名

補充:彘

《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司彘之國。
國語.周語:「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姓。中國漢代有豚少公。
《爾雅》《釋畜》:馬八尺為駥。牛七尺為犉。羊六尺為羬。五尺為䝈。狗四尺為獒。雞三尺為鶤。

另,補充:甲骨文的「豕」與「犬」是相似的,直至戰國時期還是類似。
小結:豬、彘、豕在現代只剩一個意思,然各地語言還是保留著「彘」音居多。除了代表食用豬肉在華人心目中的地位,亦代表不論時間的長短,語言的核心不是那麼容易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