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也像是舊話重談。題目太久沒碰,似乎無法確認創作與蒐集資料的初衷,但「崇古」是肯定的,用古人的觀點去重新思考「資訊」。前篇 東亞南方、北方,還有台灣的古代DNA──東亞遺傳史(上)
這塊地方的時間歷經多久?
智人祖先離開非洲後,至少早在 5 萬年前冰河時期,澳洲與新幾內亞還是相連的莎湖陸棚(Sahul Shelf)時,第一批離開非洲的智人就已經抵達此處,隨後人群一批又一批,沿著亞洲南方或是從北向南,穿越陸地與海洋,過海又到新陸地。
古代人群在這塊開放的空間,可以前進、可以後退,能進去再出來、能出來再進去,不同人群見了面也許直接路過,也許看對眼生混血小孩,或是看不對眼打一架再生小孩,一波又一波的人根本是……
「我跳出來啦!我又回去啦!打我啊笨蛋!」
考古證據表示,遠比南島語誕生更早幾萬年,一些南島語族的地盤就已經有人活動,而且人類普遍有走到哪混血到哪的特色,這塊地、這群人,有著幾萬年的複雜歷史。這麼棘手的狀況,難怪害得幾千幾萬年後,妄想了解過去的演化遺傳學家們像是笨蛋一樣。
世界農業起源中心
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主要有三處:西亞-北非、東亞、墨西哥-南美安第斯山區。…在冰期來臨食物短缺的壓力下,相距萬里的古人不小而同的從狩獵採集,改成培育動植物,雖然播種之後需要等待收穫,…但至少收穫量是基本穩定的,…
放眼全球,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古人馴化粟、黍、菽和水稻;在美洲大陸,古人馴化玉米、甘薯、馬玲薯、花生、煙草、辣椒、向日葵、南瓜、蠶豆等。此外,古印度人馴化了棉花,東南亞人馴化了芋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古人馴化了高粱…
而且,一旦某種農作物被馴化出來,就會被古人快速擴散到遠方適宜種植的地區… p.144 《無字史記》
--
冰期結束以后,人類社會經歷了一系列發展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體現在文化方面,如石器標準化、宗教儀式出現、社會網絡系統擴大,還包括農業出現以及其后定居社會的出現、陶器等各類加工工具的出現。…
通過考古學的發現、研究和不懈探索,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在世界上一共分布著七個重要的馴化中心…
美洲地區馴化的農作物種類非常豐富,可以佔到我們今天食物種類的60%,對世界作物品種的構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南瓜、玉米、馬鈴薯、向日葵、花生及豆類作物都來源於此。東亞地區的農業發展主要在中國境內。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主要馴化作物是水稻,湖南南部道縣的玉蟾岩和江西萬年的仙人洞遺址對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在道縣玉蟾岩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水稻籽粒,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1.8萬年至1.6萬年左右,同時還出土了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陶器。距今1萬年左右,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種植已經相當普及。20世紀70年代,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水稻籽實及種植水稻的農具。黃河流域及中國北方旱作農業區也是重要的馴化中心。旱作農作物粟的祖本植物是今天我們在各地都能看到的狗尾草,黍的祖本應該是當時在北方地區生長的一種野生黍。油料作物大豆也是東亞地區馴化的重要農作物。北方地區的考古遺址不少出土有碳化的黍、粟、大豆、大麻。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馴化中心,即東南亞及大洋洲地區。該地區處於熱帶海洋的島嶼,人們大量食用塊莖作物,如薯蕷、芋頭等。
地球上生長約200000種可食用的植物,其中2000到3000種曾被人類作為食物利用,200種曾被人類馴化。地球有70%的耕地種植穀物,穀物為人類提供的熱量佔50%。但農業並非人類向往或情願的生產方式,完全是人類在一種外力作用下迫不得已的變革。一些學者對此抱有負面看法。但是,馴化畢竟是人類發展的歷史大趨勢。人類歷史上從事狩獵—採集活動的階段完全依賴大自然,而馴化活動以及農業的誕生使得人類從單純依賴自然界供養轉向主動創造和索取,使得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發展。正如阿爾溫·托夫勒所指出,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三次巨大浪潮的第一次。距今4500年前后,人類進入早期國家階段,正反映了馴化與農業誕生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 -李水城:馴化與農業起源
先把推敲的大致狀況寫在前面。澳洲原住民的祖先,幾萬年來在澳洲獨立發展,又分家衍生出一批小族群,彼此間交流有限。所以長期下來,澳洲每一小族群各有特色,可是裡頭的人,個體間的多樣性不高。
然而,整體加起來,累積不少 DNA 變異,在其他地方都見不到。論文表示,澳洲原住民是非洲以外,特殊遺傳變異最多的族群。我覺得狀況搞不好類似,人類祖先在非洲演化出來的前幾萬年。
這個論文著重於 4 個族群,住在中部的 Titjikala,東北部昆士蘭的 Yarrabah,北部外島的 Galiwin’ku 和 Tiwi 族群。
其中提維人(Tiwi)最特別,他們的語言不一樣。澳洲大部份原住民的語言,都可以歸類為 Pama–Nyungan 語系。另外還有少數其他語言,代代相傳於提維人等,住在澳洲北部的族群,以前的遺傳學考察很有限。
🐨 人的體染色體有一對,兩條之間的差異愈多,反映這個人的 DNA 多樣性愈高。這樣看的話,非洲人最高,新幾內亞與澳洲的原住民則是全世界最低。都低人一截的澳洲原住民們,不同族群又有差別,Yarrabah 稍微高一點點,Tiwi 最低。
另一種分析手法 ROH,數值愈高,表示父母間的遺傳相似度愈高,澳洲原住民也普遍是世界第一等。這有可能是最近的近親繁殖導致,但是這邊更合適的解釋是,澳洲長期人口有限,怎麼搭配依然就是那些變化。
然而,應該是因為澳洲原住民獨立發展很久,與其他地區的人群缺乏遺傳交流,所以累積許多本地特色的 DNA 變異,算是開拓人類的可能性。
於是形成有趣的現象:澳洲每個族群,裡頭抓兩位出來比都差不多;再跟其他地方的人比,就會差很多。我沒有證據,但是我懷疑這類似,人類在非洲誕生初期的情形。
🐨 不同分析手法,有些結果不一致,我統整成好像比較合理的描述。
考慮這些人群的話,Titjikala 和 Yarrabah 遺傳最接近,再來是 Galiwin’ku,接著是提維人,澳洲北方的新幾內亞人更早分家。至於其他地方的人,親戚關係當然都更遠。
這項研究估計新幾內亞、澳洲人群分開的時間為 1636 代,也就是 4.7 萬年前左右(2.7 到 6.4 萬年間),接著兩群人各自發展。
距今 4.7 萬年過後,澳洲這邊的人接下來 1.2 萬年,維持 2000 人口數,直到 3.5 萬年前提維人的祖先分家、3.1 萬年 Galiwin’ku、2.6 萬年前又分出 Titjikala 和 Yarrabah 的祖先。
實際上有多少居民,很難講。根據已知 DNA 變異估計,澳洲每一個族群在過去幾千年,人口都不多,不過可謂穩定。
🐨 提維人的語言,和澳洲其他人不同,遺傳上也最早分家(或許沒有一起就是)。他們後來住在島上,但是 DNA 分歧的時間點遠早於海水上升,形成地理隔離的年代。
澳洲族群中,提維人和新幾內亞人共享的 DNA 變異最多,原因似乎並非古代的遺傳交流,而是澳洲不同人群,陸續分家的狀況更複雜。
「澳洲原住民」在數萬年前擁有共同的祖先,後來分家成許多小族群,彼此間差異不小。用這個角度看,他們可以說是各有特色,不同的人。
也許可以視為,年代很短,單純版的非洲。
《過了一萬年,如何仍能讓這些原住民認祖歸宗?》 https://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23388277
通過考古學的發現、研究和不懈探索,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在世界上一共分布著七個重要的馴化中心…
美洲地區馴化的農作物種類非常豐富,可以佔到我們今天食物種類的60%,對世界作物品種的構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南瓜、玉米、馬鈴薯、向日葵、花生及豆類作物都來源於此。東亞地區的農業發展主要在中國境內。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主要馴化作物是水稻,湖南南部道縣的玉蟾岩和江西萬年的仙人洞遺址對研究稻作農業的起源具有重要意義。在道縣玉蟾岩遺址發現了最早的水稻籽粒,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1.8萬年至1.6萬年左右,同時還出土了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陶器。距今1萬年左右,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稻種植已經相當普及。20世紀70年代,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水稻籽實及種植水稻的農具。黃河流域及中國北方旱作農業區也是重要的馴化中心。旱作農作物粟的祖本植物是今天我們在各地都能看到的狗尾草,黍的祖本應該是當時在北方地區生長的一種野生黍。油料作物大豆也是東亞地區馴化的重要農作物。北方地區的考古遺址不少出土有碳化的黍、粟、大豆、大麻。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馴化中心,即東南亞及大洋洲地區。該地區處於熱帶海洋的島嶼,人們大量食用塊莖作物,如薯蕷、芋頭等。
地球上生長約200000種可食用的植物,其中2000到3000種曾被人類作為食物利用,200種曾被人類馴化。地球有70%的耕地種植穀物,穀物為人類提供的熱量佔50%。但農業並非人類向往或情願的生產方式,完全是人類在一種外力作用下迫不得已的變革。一些學者對此抱有負面看法。但是,馴化畢竟是人類發展的歷史大趨勢。人類歷史上從事狩獵—採集活動的階段完全依賴大自然,而馴化活動以及農業的誕生使得人類從單純依賴自然界供養轉向主動創造和索取,使得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發展。正如阿爾溫·托夫勒所指出,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三次巨大浪潮的第一次。距今4500年前后,人類進入早期國家階段,正反映了馴化與農業誕生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 -李水城:馴化與農業起源
【澳洲原住民人數不多,DNA變化特別多】
🐨 以澳洲廣大的面積,澳洲原住民的人口不多,不過不論怎麼看,都是很有特色的一群人。這個去年底問世的論文報告,他們的 DNA 是真的變化相當多。先把推敲的大致狀況寫在前面。澳洲原住民的祖先,幾萬年來在澳洲獨立發展,又分家衍生出一批小族群,彼此間交流有限。所以長期下來,澳洲每一小族群各有特色,可是裡頭的人,個體間的多樣性不高。
然而,整體加起來,累積不少 DNA 變異,在其他地方都見不到。論文表示,澳洲原住民是非洲以外,特殊遺傳變異最多的族群。我覺得狀況搞不好類似,人類祖先在非洲演化出來的前幾萬年。
這個論文著重於 4 個族群,住在中部的 Titjikala,東北部昆士蘭的 Yarrabah,北部外島的 Galiwin’ku 和 Tiwi 族群。
其中提維人(Tiwi)最特別,他們的語言不一樣。澳洲大部份原住民的語言,都可以歸類為 Pama–Nyungan 語系。另外還有少數其他語言,代代相傳於提維人等,住在澳洲北部的族群,以前的遺傳學考察很有限。
🐨 人的體染色體有一對,兩條之間的差異愈多,反映這個人的 DNA 多樣性愈高。這樣看的話,非洲人最高,新幾內亞與澳洲的原住民則是全世界最低。都低人一截的澳洲原住民們,不同族群又有差別,Yarrabah 稍微高一點點,Tiwi 最低。
另一種分析手法 ROH,數值愈高,表示父母間的遺傳相似度愈高,澳洲原住民也普遍是世界第一等。這有可能是最近的近親繁殖導致,但是這邊更合適的解釋是,澳洲長期人口有限,怎麼搭配依然就是那些變化。
然而,應該是因為澳洲原住民獨立發展很久,與其他地區的人群缺乏遺傳交流,所以累積許多本地特色的 DNA 變異,算是開拓人類的可能性。
於是形成有趣的現象:澳洲每個族群,裡頭抓兩位出來比都差不多;再跟其他地方的人比,就會差很多。我沒有證據,但是我懷疑這類似,人類在非洲誕生初期的情形。
🐨 不同分析手法,有些結果不一致,我統整成好像比較合理的描述。
考慮這些人群的話,Titjikala 和 Yarrabah 遺傳最接近,再來是 Galiwin’ku,接著是提維人,澳洲北方的新幾內亞人更早分家。至於其他地方的人,親戚關係當然都更遠。
這項研究估計新幾內亞、澳洲人群分開的時間為 1636 代,也就是 4.7 萬年前左右(2.7 到 6.4 萬年間),接著兩群人各自發展。
距今 4.7 萬年過後,澳洲這邊的人接下來 1.2 萬年,維持 2000 人口數,直到 3.5 萬年前提維人的祖先分家、3.1 萬年 Galiwin’ku、2.6 萬年前又分出 Titjikala 和 Yarrabah 的祖先。
實際上有多少居民,很難講。根據已知 DNA 變異估計,澳洲每一個族群在過去幾千年,人口都不多,不過可謂穩定。
🐨 提維人的語言,和澳洲其他人不同,遺傳上也最早分家(或許沒有一起就是)。他們後來住在島上,但是 DNA 分歧的時間點遠早於海水上升,形成地理隔離的年代。
澳洲族群中,提維人和新幾內亞人共享的 DNA 變異最多,原因似乎並非古代的遺傳交流,而是澳洲不同人群,陸續分家的狀況更複雜。
「澳洲原住民」在數萬年前擁有共同的祖先,後來分家成許多小族群,彼此間差異不小。用這個角度看,他們可以說是各有特色,不同的人。
也許可以視為,年代很短,單純版的非洲。
《過了一萬年,如何仍能讓這些原住民認祖歸宗?》 https://neanderthaldna.pixnet.net/blog/post/223388277
「黑矮人」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科學新知網站「Phys.org」報導,澳洲、日本、台灣、越南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4日在《世界考古學》(World Archaeology )雜誌刊登最新的一篇研究,針對台東成功鎮小馬洞內發現的距今6000年以前的女性骨骸進行頭顱型態研究,首次證實了6000年前「黑矮人」(Negritos)的古老狩獵族群可能真的存在。澳洲大學資深研究員洪曉純(Hsiao-chun Hung)等6人在《世界考古學》發表的最新研究「台灣黑矮人和東南亞史前史:小馬洞新發現」(Negritos in Taiwan and the wider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new discovery from the Xiaoma Caves),在針對台東成功鎮小馬洞內發現距今6000年前的女性頭骨進行DNA研究之後,這些研究人員發現該骨骸很接近於約同一時期的非洲樣本,且它的大小和形狀與生活在現在的南非和菲律賓部分地區的「黑矮人」相似。
根據該研究,研究人員在成功鎮小馬洞內找到的股骨與頭骨為來自同一個人,是一名年輕女性;儘管沒有找到完整的骨架,已可估計這位女性的身高是139公分。不過,研究人員還無法確定「黑矮人」到台灣前身材就矮小,或後來才形成這種特徵。
孩子用來閱讀、寫字和計算的大腦模組早在文字發明之前就已經演化出來了,因為人類文字的發明才幾千年而已。文字的傳播那麼快,大腦不可能演化出以基因為主的模組來處理閱讀。畢竟在一個世代之內便可以教會本來是文盲的打獵-採集部落識字,而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是不可能在全部落發展出閱讀模組的基因。今天的孩在學習閱讀時,是重新經歷一次文明的發展史。三萬年前,人類學習在洞穴的壁上畫圖,畫圖需要視覺功能和運動功能連結的形和強化,到了紀元前三千年左右,發明了象形文字(hieroglyphic),用一些簡單、標準化的圖形代表外界的產物⋯。下一步,這些象形文字被轉換成字母,拼音的字母首度被發明代表聲音而不是視覺的影像。這個改變需要處理字的字母影像的神經元、處理聲音和意義的神經元以及移動眼精的遲動神經元全部連接起來共同完成一個功能。閱讀的經驗越多,這些迴路的連結越被強化,閱讀速度便加快了。 〈文化塑造的大腦〉《改變是大腦的天性》p.401-402
「社」
Walis 閱讀筆記:《霧社事件調查研究》/鄧相揚、簡史朗鄧相揚老哥是研究「霧社事件」的專家,簡史朗浸淫埔里地區族群與文史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兩人合著的《霧社事件調查研究》一書,可以說是研究「霧社事件」集大成之作,除了感佩之外,只提出幾個關於社會、文化的觀點就教。
「社」,從清代以來,是從國家治理的概念,發展出聚居、定居始成「社」,日殖移住計畫下,社、部落,確定下來,也是聚集居住的意思,從此以後,我們對台灣原住民各族的村、社、部落的想像(擴及在國家治理以前),就是「一群具共同語言的人聚(定)居在有限範圍的區域」,社、部落之外有一定範圍的區域是為「傳統領域」。
事實上,這種「無可變動」的說法,無法呈現接鄰社、部落的動態變化(物換交易、朋友與敵人、我們的人(血族、姻親)與外人、採獵路徑與移動...),以至於當代談「Alang」時,指的就是以一群人為主的社、部落。
在國家治理以前的生活語境,邊際相遇的`tayal在試圖理解對方時會問I ma isu?(你是誰?)Kahaw sw inu?(你從哪裡來?)回答稱Kuzing ga walis,Yukan yaba mu,Kahaw mw L`liung Beinoux,klayag hasa ga Alang mw(我是瓦歷斯,尤幹是我父親,我從大安溪流域來的,在山的上面居住),這說明Alang指的是地理區域,人(我、我們)只是暫住在這塊土地上。
這種以自然(山林)為主體、人是主體構成一份子,才是Lutux(Utux)萬物皆有靈的泛靈信仰,我勉強翻譯、番易為「自然祖靈」、「泛靈」,因而Lutux(Utux)日後被指稱為具有善靈、惡靈兩種,其實是後人的模擬與想像。`tayal視Lutux(Utux)為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的周圍、在鳥木蟲魚的眼睛、在山林中一閃而逝的徵兆、在夢裡出現、在神話與傳說一次次就著篝火跳動著、在地震與洪水顯現告誡,Lutux(Utux)之靈無善惡之分,是因為「大道無親」,Lutux(Utux)不會特別為某一棵樹、某一個人給予特別的善、特別的惡,Lutux(Utux)乃眾生平等。
Lutux(Utux)既平等又不可捉摸,做為自然為主體一份子的人,就從與山林(靈)的相處學習保命與成長之道,Gaga/Gaya由是生出,我是這樣看的。
--
史前的一些文化背景:台灣原住民語史前的一些文化背景:east asi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