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12, 2025

推演「史前」(Prehistoric)


不是不會有新發現
不是不會有新體悟
在自我的賽道上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故事與感觸

這是資訊自由的價值
習於看些「史前」的討論,史前就是文字前。歷史是需要文字才能流傳的,藉由史詩、文物、史蹟、DNA等間接資料所書寫的都是「史前」,而這些書寫皆仰賴著想像與推測,難的是找出「初衷」。就像我以前討論的甲骨文(2023),除了引用,我用了不少假設,在我還不完全了解音韻與古漢語的前提之下,其實我同時擁有了「自由」與「誤區」(霧區)。

這些史前能夠被書寫出來,相當程度是紮實的研究而來,但我在閱讀時還是會抱持著懷疑,畢竟遠古與現代的思維與世界觀天差地遠,能夠接近史實就已經得來不易,不一定需要全然相信。

商代社會

商代社會、政治是什麼樣子,文獻記載很少,零星的甲骨文材料也都屬於商代中後期,從這些極為有限的材料推斷,商代很可能是較小的「核心王朝」加眾多「臣服方國(部族)」的模式,周邊部族被商王朝的武力震懾,向商朝臣服納貢,但又不時發生叛亂。周國早期也是這種臣服於商的外圍方國。

但周人在滅商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封邦建國」,在新征服地區廣泛安插了自己的分封諸侯國,它們和原有的、現在臣眼於周王勢的土著方國並立,並且在上層實行通婚,列國的國君、貴族由此形成了一個具有普遍認同感的統治階層。這個統治階層是封建世襲、跨國家的,以周王室為核心,對周邊方國的上層持開放立場,外緣邊界比較模糊,只要認同周王朝的權威,就可以被接納。

和商王朝比較,周人的優勝之處就在於他們比較開放,特別是用上層通婚的方式超越方國、部族的地線阻隔,建立和維繫起一個有相似文化認同的中原統治階層,這算是古典華夏政治文化的起源。中國歷史從此告別商代的蒙昧和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