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19, 2012

Facebook=非死不可?

越使用Facebook越深感 Facebook 在台灣是一個空洞的媒體,注定走向死亡的媒體。臺灣人還是不適合當You,那個當年被Time雜誌選為年度人物的You。或許有人會說這只是個社群網站,那我就說,這是個空洞的社群網站。新版Timeline的概念或許挽回一些局勢,但禁不起令人要問,變成Timeline以後跟Blog有什麼差別?當然我們可以區別出來,但重點不在於它服務好壞,而是人心、以及使用行為。
臺灣人的心,跟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心差異頗大,簡單地說我認為就是「心有所掛礙」。那個成因有些複雜,是要許多研究才能支撐我說的現象或未來,是我一人無力去完成的事情,也或許我指的心是全世界普世皆適合的,只是因為我不身在那個「時空關係」之下,無法看到。

簡單地說,關於(臺灣的)Facebook有許多假象:
  1. 許多人一定原以為FB可以排遣寂寞,但人潮終究會散,凡事還是得"DIY",FB一切情境尚不如線上遊戲的真實。
  2. 「讚」的本質如同現代媒體或金錢遊戲,只是讓人進入黑洞狀態,被吞食,不代表任何實值意義。越多的讚不代表內容越讚,因為按讚的動作多半只是人云亦云,人按亦按,越有名的人我越按,當然這裡指是現象,在FB上還是有良知/覺查的人存在。
  3. 如同其他網路媒體,FB也具有匿名性。一開始FB僅能接受真名註冊,但最後還是無法控制。我想這不代表每個人都不想在網路上當自己,而是網路本來就是創造出來讓人們不再當現實生活中綁手綁腳的自己(前提是你要覺查到每一個軀體本來就住著超過一個以上的意識)。
  4. FB感覺上是年輕人的產物及需求,但事實上每個人都需要社交性的媒介,只是在網路的平臺上目前FB稱霸,在國外尚有Twitter微博等媒介,而過去的Yahoo!diggLinkindel.icio.us 都扮演過類似的角色,FB在臺灣要不被取代頗難,這裡有一個極度沒有自我主張的民族文化。
  5. Web2.0這個詞創立之初是…

雖個人並不看好Facebook在臺灣的發展,我依然打從心底佩服這個新型企業,它紮紮實實創立了一個新的型態、新的王國、新的氛圍。以下是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因為要發行IPO給全國子民的信:
今天,社會已來到另一個轉折點。

眼前我們(臉書)有極大需求與極佳機會,讓世界上所有人保持連結,為所有人提供發聲管道,幫助他們在未來改變社會,但其所需要的技術規模與基礎設施之龐大,也是史無前例,我們認這是當前最須全貫注的問題。

儘管這個使命聽起來很遠大,但它起源自一個很小的點:兩人間的關係

人際關係是整個社會的基本要素,它是我們如何開發新創意; 理解這世界,最終獲得長遠幸福的重要一環。讓人們得以掌控他們想分享的資訊,將是這次資訊重分配的基本法則。

…假以時間,我們相信政府必須正視這些議題,直接回應,而不能再像以往一樣只聽見少數人控制的中介媒體。

駭客之道是一種強調持續改進的精神。駭客們總認為事情可以變得更好,沒有什麼是已經完美無缺的了。他們會不斷去調整、修改,同時對抗那些主張維持現狀,或老是嚷嚷著「做不到」的人。

駭客們不會躁進,不會想要一次到位,他們會投入長期努力,耐心打造出一個最好的服務。為了貫徹這個精神,我們建立起一個測試框架,讓工程師們可以在特定時間內嘗試寫出成千上萬個版本的臉書。我們把「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這句口號寫在牆上,提醒我們隨時都要保持發展方向。

駭客也倡導動手做與自律,他們不會花數天辯論哪些創意可行或種方式更好,而寧可直接動手,眼見為憑。…「程式碼勝於雄辯」。

駭客文化重視開放,用人唯才。駭客們認為,不是嘴巴會講或是管的人多就贏,一切都憑真本事。

為了貫徹這個精神,我們每隔幾個月就會舉辦hackathon,讓所有人為他們的新點子編碼、建立模型。最後集合整個團,查看每個人的作品。時間軸、聊天室、視頻等超棒的作品,都是從駭客馬拉松來的。

之後提及五大核心:專注影響力、行動迅速、大膽、開放、建構社會價值。(原文翻譯取自《商業周刊》,一字字鍵及非「複製貼上」)

我愛他的企業精神,難怪有人要畏懼它或祟拜它。Google是建立在人與網頁的關係上,Facebook旨在建立人與人的關係上,井水不犯河水,那已經無法踰越的鴻溝。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