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29, 2008

網站設計者在台灣--資訊架構是網站設計(內容)的核心價值

Rosenfeld & Morville(2004)在《資訊架構學》一書中將此範籌的議題詳細討論。兩位作者所謂的資訊架構,指的是「資訊空間中的結構性設計,讓任務(task)的完成更容易,對資訊內容的存取更直接」,與之相關的過程如設計結構(structuring)、決定組織(organizing)、歸類(labeling)等。「設計結構(structuring)就是決定網站中資訊「單元」(atom)的粗細程度,並決定這些資訊單元之間的關係。決定組織(organizing)就是把這些元件組合成有意義而且各有特色的類別。歸類(labeling)就是找出該如何來稱呼這些類別的名稱,以及一系列導覽這些類別的鏈結。」

在訪談過程中,經常發現設計者談論到資訊架構範圍的議題,如受訪者Charlie在談論網站設計的理念時,希望「[使用者]2-3個click之內就看到他要的內容」、「不要讓[使用者]的視覺一直飄移」等等,但遺憾的是,資訊架構多半不是設計者網站設計時最主要的焦點,或者說未經系統化地規劃及執行的過程。這次受訪單位的網站規模雖然不是都特別龐大,但要「讓使用者一看就知道他所需要的資料在哪邊」(Jason),的確必須在資訊架構上多花一點功夫。相關研究也證實,一個分類不明、不符合使用者認知的瀏覽系統,是會影響使用者使用網站的效度,甚至迷失在網站當中,耗費過多時間在尋求資訊(Gullikson et al., 1999;Lazar et al., 2003)。另外,對網站管理者而言,還要付上再次建造、維護、和訓練的代價,甚至傷害了品牌價值。

|
中國生產力中心-組織圖 | 故宮-網站導覽From Infoweb
值得注意的是,從本研究受訪者的分享,可歸納出以下不同層面的問題:
  1. 內容本身組織的困難,如複雜的立法資訊,或者內容本身的模糊性、異質性、差異極大的不同觀點;
  2. 內容資料量大,選擇適當的組織系統,如Diana要面對不斷擴增的內容;
  3. 導覽系統的組織,例如要處理過多的選項需求、需要針對首頁設計多樣版型、用引導式或提醒式的方式來作服務;
  4. 標籤命名,例如按照需求分類,正確無誤地命名標示資訊;
  5. 搜尋系統,例如利用Google提供的服務搜尋該單位的網站。
另外,許多研究提出幫助使用者瀏覽網站的方法有如:組織系統、全站導覽系統(請見上圖)、區域導覽系統、網站地圖/目錄、網站索引、和網站指南等,而前列四者是台灣網站最常見的做法。其中以組織系統為例,按使用者身份別是最常見的方式,另外,還有精確性組織體系(按年表、地理位置、筆劃)、模糊性組織體系(主題、任務、比喻)等方式,設計者需能靈活地適當應用並搭配使用,才能呈現給使用者最佳的瀏覽方式。

本文為初稿,引用全文請參考這(PDF)
本文受訪者名單請參見這
本文的參考文獻

星期一, 1月 28, 2008

工作經驗(Beta No.4)

Halo
Halo,
uploaded by vonvonvon.

沒有一個地方無距離,沒有地方有真正的諾言。

工作職場上,有一位前輩講過一些話讓我印象深刻,深刻的原因是我被語言利用了。

她在面試時跟我說,「我覺得你的能力可能拿時薪對你不公平,我試著幫你弄看看,Case by case算。」面試完我天真地以為我會接到很有挑戰性的工作,然後認真有幹勁地迎接每個工作日,然而…(抱怨的話多說無益)。我調整了我對這份工作的步伐,想說就這樣安安穩穩做下去,如果屆時考試壓力大忙碌不過來,那就請辭專心準備考試(話說回來,我這個人怎麼可能專心)。結果她上禮拜不知道看上我哪一點,要我以這一個月以來的經驗,再多負責掌控整個專案的進度與規畫,我用心地與她討論,心中盤算著新工作可能額外帶給我的壓力。這時她對我如是說,「或許我可以跟公司那邊說說看,幫你調個薪,因為我知道管理的工作會比較重。」這次我只是聽著。

第三次發生在今天,接近下班時她邊收拾東西邊催促我也趕快下班吧(每次她準時下班總會應我這樣講),和我聊說新來的工讀生如何?還上手嗎(因為他非本科系)?又問起我GRE準備得如何?我說應該還可以,需要再用點心,她問說要不要就直接來上班?我笑而不答。接著她就關心起我是否感到工作繁重喘不過氣來~~,然後她緩緩說道:「撇開薪水的問題,能試著從管理中學習,也是不錯的經驗。」

她的言下之意我聽得很懂了,其實對於金錢我想得很清楚,現在是我理虧,只能給兩天專心工作,但是資料庫是我的最愛,我熱情所在,任何代價或委屈我都願意付出或承擔。這輩子就一次,沒有必要抱怨一輩子,一分秒都不必要。這輩子就一次,放手一搏也就這麼一次。

距離諾言應該遠一點才是!

星期五, 1月 04, 2008

今日工作進度及問題(Beta No.3-Issue in Citation Index Database)

忙了兩天,還是在同一本期刊:教育研究集刊,進度約850筆,跟我預期的差很多。再重新整理常見的問題:
1.編者、譯者、主編無注記
2.書籍、博碩士論文沒有判定出來
3.資料打錯字,錯字率滿高的(昨天比較誇張)
4.各外文作者無以「|」區隔,如以下(紅色為錯誤):
   Benne, K. D.|C. Kridel, R. V. Bullough|P. Shaker
   Leithwood, K., Jantzi, D.,|Steinbach, R.
   Steiner-Khamsi, G.|A. Nóvoa & M. Lawn
5.普遍來說,外文輸入錯誤的比例會比一般高!!
再,簡略分析分類到B、J、W、T、C、O的錯誤率(草稿):
B:4成,分辨不出來主要原因:
…(尚未記錄)
J:不到1成
但有近5成的期刊分類到其他類別
W:不到1成,分辨不出來主要原因:
誤辨有網址即為網路資源,然為期刊
T:幾乎0,因為幾乎是我分的XXD
C:9成,分辨不出來主要原因:
誤將「論壇」以為是會議名稱
誤將編著以為是會議論文
O:9成,分辨不出來主要原因:
期刊- 非典型數字卷期,而以Winter季節代替
還有很多很多…(尚未記錄)
其他問題:
關於頁數
目前有兩套邏輯在執行,一是來源文獻採頁始-頁尾,一是引用文獻採頁始|頁尾,方法不一會給寫程式的添麻煩
 
關於貢獻者(contributor):
目前編者(Editor)、創作者(Creator)如為同一人,則簡約為一人。但我這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不能說的密祕》的導演與男主角同為周杰倫,他對本片的貢獻是兩份的,在計算上是2次;至於在介面呈現上本應也是2次,沒有說周杰倫是導演就不寫他是男主角吧@@
 
關於卷(Volume)、期(Number):
目前都是期刊文獻居多,多以數字登錄。現在多了書籍文獻後,書籍也會有卷(Volum)區別,更甚者,卷(Volume)會有「別卷名」。
 
建議:
1.在上海生產線那邊需要判定「出版類型」嗎?
  →如果要,應該將此動作獨立出來,將人員訓練合格後再上路,免得後續繁複的校對工作。
2.頁數請想辦法解決
   →看你們覺得重要不重要吧,我是覺得不好的規定改過來比較重要。
3.所有貢獻者(contributor)皆應注明。
4.先前琇薇說書籍的卷(Volume)應注錄到期(Number)欄位,我想應該還是要放回到卷(Volume),之後會比較好交接。
5.人力應該不夠。一個人一天能校對不到800筆,目前有75,600筆。
 
另外,最後一個大哉問 - 引文資料庫的本質:我想知道公司是怎麼看這個產品的? 簡單地說,是以Scopus為目標嗎? 還是Web of Knowledge?

星期三, 1月 02, 2008

1213-0102資訊筆記(beta no.2)

-1/2-
原來收到了交大柯皓仁教授的來信:歡迎報考交通大學資訊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數位圖書資訊組。最近有些人建議我國內繼續唸@@,我認真地思考了一下。持續閱讀《隨意搜尋》中…
-12/31-
在閱讀《隨意搜尋》(Ambient Findability)、《喪家狗-我讀論語》及一堆雜誌。
去年(2006)1月7日加入del.icio.us,目前已經有1168個連結,其實這些連結有點像被放進倉庫中,很少被拿出來利用。整理過去的email,從1010封到607封。
-12/27-
也是整理著2005-2006的信件。有一封名為「數位內容的價值」的草稿,連結是http://taiwan.cnet.com/news/ce/0,2000062982,20102201,00.htm,連過去已經不是當初的內容,只是過了這麼久我也忘記內容是些什麼。

中國資訊行 (CHINAINFOBANK)搜集來自超過1000份的中國報章、雜誌、貿易刊物及政府出版的刊物,以及合作夥伴提供的權威資料。自1995年以來,儲存的中國商業資訊資料超過200億漢字,並且以每日2000萬漢字的資料量新增。含蓋十五個資料庫,中國經濟新聞庫、中國商業報告庫、中國法律法規庫、中國統計資料庫、中文報刊庫、中國上市公司文獻庫、香港上市公司文獻庫、中國醫療健康庫、INFOBANK環球商訊庫、English Publications、中國企業産品庫、中國人物庫、中國中央及地方政府機構庫、中國擬建在建專案資料庫、名詞解釋。

還有一封存著我flickr照片的位置,因為flickr對免費用戶有兩百張的限制!我想盡辦法保存連結@@ 。影響個人心智模型之因素初探(黃慕萱)、公關與行銷的講義、2300科技投資網、《斷背山》相關的資料…
-12/26-
淡江時報電子報 NO_700刊登:「資管系『第十二屆全國大專院校資訊服務創新暨資訊管理專題競賽』,奪得資訊應用組冠軍,獲頒獎牌一面。」這個比賽不知道是不是淡江自己辦的或是其他學校不想參加,我看淡江已經好幾次名次在很前面。
-12/13-
整理著2005年的信件。有好多PHP mailing list的討論,那時候剛在學PHP,每日數十封,根本沒時間消化,累積到現在數千封@@。那段時間還研究著頑石藝術、數位內容產業、理工科學生的資訊行為,許多的學習與討論。還有我失戀了,這些塵封的信件剛好淹沒著那份感覺,依稀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