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焦慮,這麼重要的內容,我當年寫到一半忘了放在網路上了,我對不起我的專業)
這篇文章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不常更新部落格。
在2007年3月時,我曾寫過一篇名為〈Blog出現之後〉的小短文,說明群眾參與網路的成長有目共睹,獲利模式也越來越成熟,而且每個人分享的出發點是純粹為了個人的愛好。然而利用網路技術的特性也越來越多Geek的破壞與亂,使得在權利下放(網路自由意志)的時代,資訊素養、思考與觀察(洞察)的能力更是每個人在瀏覽網站應具備的。
上個月時看到James Michael Surowiecki在TED上發展的演說,時間約略是在…。他說Blogsphere有幾件驚人的事實在發生:
1. People work for free;
2. Collectively intelligence,提到了公民記者(citizen journalism),台灣明顯的例子是PeoPo公民新聞,不論年齡、職業、性別、國別,人人皆可申請成為PeoPo公民記者,報導各地事件和議題,發表個人評論和意見;
(我沒聽到有第3項)。
但樂觀之中,他還是提醒我們網路的「黑暗面」(Dark side),網路button-up structure及tightly linked together固然帶給人們不同以往認識/詮釋世界的方式,但當人們愈加依賴網路,我們愈難保有原有的獨立特質(the harder for people Remain independent),易附著於他人的想法,被連結牽著走,思考變成浮動的。
他建議整個網路群體要向上,參與其中的人需要聰明伶俐、獨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Group are smart when people are smart, link to wikipedia about Failures of crowd intelligence),關於Surowiecki的辯思可參考他的書:),否則終會陷於死胡同、無法自拔(他是用ant circle作比喻)。他對網路擔心與我在〈Blog出現之後〉是相似的,且說明得更具體。
這些擔心並非無的放矢,過度使用網路的後遺症已在我們這個世代(宅世代)發酵。之前在中國時報上看到李國修(劇作家、演員)、梁志民感嘆好導演難養成(20090219),他認為好的導演實在難覓也難養成,除了要有熱忱,在專業知識與實作經驗的堆疊上,更需要時間累積。梁志民更點出時下戲劇系學生的通病:「資訊取得太方便,學生的知識累積是跳躍、表面的,看來什麼都懂,一旦細問,卻什麼都不精。」這裡指的「資訊取得太方便」,應該就是指網路資源吧 。
換個角度來說,網路讓資訊的分眾更趨於明顯,論壇或BBS上都有為數不少的「分眾資訊精英」。 系列文 (二:現象與假象)、 (三:常見的雜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