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3月 23, 2016

數位時代改變了音樂創作嗎(下)?

上篇 | 中篇
內容摘取自 張信哲 先生與punchline的對談文稿。

唱片市場是真的死了

唱片市場是真的死了,但音樂沒有死,甚至反而更蓬勃,就覺得以前有點像是被唱片公司綁架了。因為實體的發行都控制在唱片公司,不像現在大家透過網路可以線上收聽。雖然載體不同,但對我來說,我的工作和必須面對的事是一樣的,而且當你經歷過唱片業蕭條的那個階段,會發現銷量真的不重要,自己是不是還有那個熱情做音樂,才是比較重要的。獨立製作發行在當時的確是比較冒險的事,因為必須先投資,再尋找管道去賣,但因為可以做真正想做的東西,又不會被唱片公司的發行主導限制你的時間和想法,可以很充裕地完成一個作品的感覺真的很好。也許唱片銷售真的賺不到錢,但至少還是可以透過演唱會,或是一些 LIVE (現場)演出養活自己,只是這個過程,當然還是要靠對音樂的熱情和堅持
我覺得問題在於這個世界/社會 怎麼看(大眾)藝術創作的市場?怎麼讓活水不斷?就像他說的,「網路開拓了大家的眼界,現在整個音樂市場其實是非常熱絡的,透過線上就能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也可以有很多的選擇,概念上已經不一樣,心態也不同了。」

星期二, 3月 15, 2016

數位時代改變了音樂創作嗎?

Untitled
今天去聽了很重要很重要的演講與討論分享。議題很大,而目前我能做的很少。

數位時代改變了許多事情,有好的一面,有壞的一面,而網路加重了破壞層級/結構的力道。

以臺灣的音樂來說,許多人可以更自在/低成本發表音樂,每個人都比從前難吸眼球,因為管道變多了,介面增加了,使用者可以分心的事也變多了。換來了一個很重大的結果是,越來越少的歌能打進大多數人的心裡,歌曲如過江之鯽,一閃而過,每年唱進心坎裡的手指頭數得出來。

星期四, 3月 03, 2016

Beta15:書‧書展‧Tao(我)

Untitled
- 最近臺北書展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新聞也跟著傳入耳裡。幾位業界重量級前輩也紛紛發聲,書展的前景有點昏暗不明
書迷
我以前是個買書迷,高中至大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但我主要是買文學類。有一次跟女校聯誼,聚會前我先去買了《鍾理和全集》,頗沉的,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很好笑。

大學時有出版的課程,還有電子出版,在臺灣都是數一數二的課程,我也都超有興趣,有一度也以為我會到出版業工作。大學時也在圖書館工讀 -- 流通組,需要上架,摸過的書比編目組還多,淡江大學圖書館的架位我到現在都歷歷在目,只是十年過去了,該移架的早就移架了罷。

我以前是個書迷。工讀時,修補書是我的一個小樂趣,將一本封面破損或四分五裂的書拼回成原本書本的樣貌,那曾經給我很大的成就感。大學時還有書籍保存的課,授課老師從南部坐飛機來,不時講起他們研究所的課程內容,我的心緒就開始想像「如果未來他是我的指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