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8月 14, 2025

巧合與偶然(Answer to the Relationship of Info and Time)

「巧合」與「偶然」這個自然現象實在太值得再次提醒了。
把相關的再度整理一次,有些會來自我的日記。

每一個資訊的產生都有其意義。 有很多時候其實我們都不是該新聞/資訊的受眾,…- 〈Beta17:新聞的二三事(About News)〉(2017)

現實的生活是每個人都遇見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即便我們看同一部電影,我們會被不同的臺詞或劇情所感動;即便我們看同一件公共議題,我們會有不同的背景知識或情緒記憶去解讀與探討。 -〈說話與隨機(下:Randomly Final Talk)〉(2017)

政治立場就像歌曲,最終命運取決於一開始是否受到支持。正如研究者說的:「少數先行者的偶然變化會使很多人一窩蜂跟進。」所以,不管民主黨或是共和黨人,都會擁抱一堆互不相干的觀點。也就是說,他們會擁抱某些觀點可能只是基於偶然。 -〈《雜訊》書摘(About Noice)〉(2023)

覺得「讀書」是一件機緣巧合,腦袋適不適合,是否開竅,有沒有遇到好老師,種種都要時間。堅持當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也有人是怎麼努力都是徒勞。-〈新年一月(下 New Year)〉(2019)

我習於在網路上採集,拼貼出觀點與想像,這亦是巧合與偶然。有時藉由他人的故事與話語更有效率地把在那個時間點該說或是社會現象與議題說完,但缺點就是要等待與時時有效率地瀏覽。以下是一些例子:
回到電影(Motion, Emotion)專業的聲音 V:Expert演與藝舊事論事(The Old) 、…

單一選擇題

最近與伴侶間常有「單一選擇題」的對話。例如某日晚餐煮完吃飽後,問伴侶說,你要先去出門,還是回來再洗碗…
…這兩個怎麼選都是一樣的。

因為這一層關係,我也常常在想,在基因與飲食的慣習影響之下,吾輩們的資訊選擇是否也為單一選擇題?看似多元多重的資訊來源,因為天性與教養,天擇與選擇後往往趨向某個方向?

人有可能去吞下所有的資料嗎?圖書館這樣多人分工的有機體都做不到了,看來人類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不全知的觀點中,僅可能盡量「連結」,藉由故事與情節,而產生的資訊不僅是要滿足理性層面,感性層面如果能連結上,資訊會更為深入人心。

時間與資訊

到了2000年代中葉,譯者發表了大部分的發現。古卷內容包括法律文字、昆蘭教派的生活記述,與230份聖經手稿殘篇。學界也興奮地得知這些手稿中有幾乎完整的《以賽亞書》抄本,內容與另一本晚了將近1000年的《以賽亞書》謄本幾乎一模一樣。過去有人質疑,抄寫員會卷下許多錯誤、或刻意改動內容,使得經文訛誤,《以賽亞書》將是學者為聖經辯護的證物之一。 p.87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2018年12月
上下引用了兩段時間與資訊的文字。資訊送出後,是邀請,是解讀,是感受,不論回應是什麼,可以多想的是「連結」,而不是真理真相。 剩下的,我就不多作解釋。
「永遠的朋友」是我[日記]blog的副標題,也是齊秦專輯的名稱,這應該不是個巧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