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18, 2006

展望圖書館的未來(Be open or die)-Part II

…Part I
Be open,面對問題,這讓我想到之前讀到關於選擇圖書館系統的文章:A principled approach to selecting an automated library system(對我來說, 這篇文章裡面提到的理念也是人生追求成功的哲學)。文章裡面說到:「When problems arise, it is essential to keep your focus on the long term. You are developing a long-term association with your vendor of choice, and your life will be easier if you can work with the vendor as a partner, rather than as an adversary」。這就是open概念底下一個重要的策略,我們必須和困難站在一起,解決它。傳統的分類法在我們領域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一直對它有存疑,懷疑是否真可以用一個或是幾個概念含蓋一份資訊,在網路時代底下,這項大疑問更赤裸裸呈現,我們需要面對,面對的不是敵人,是我們服務的對象,廣大的使用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類法,在網路時代底下,它實現了,而且可以分享,可以在集體創作的機制下發揮一定程度的信度與效度。

Be open,這是個簡單的道理。但以我生活中經歷的事情來看,真的很難做到。上個學期末,我與班上一位同學間發生了誤會,我嘗試著了解問題,反省我自己,試著讓自己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我們之間的事情,我想解決問題,試著跟對方溝通,但對方的大門瞬間緊閉不再開放。以長遠的角度來看,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件好事,但我學到了很多,面對問題,是需要大家一起來面對的,如果失去了信任與勇氣,那麼什麼都別談了。這也讓我想起Rusbridge在文章中裡面提到,圖書館員與資訊人員對資訊服務上認知的差別,造成溝通上的困難。我想一方面每個領域的人都會自認為所學是對的、完整的,因為已經身在其中,付出許多,以為沒有缺失,不需再補足;再加上,在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時,選擇關閉聆聽的通道是最輕鬆的方式,對生活的負擔最小。但事實上,沒有平心靜氣地溝通,雙方的問題就無法解決,連尋找答案的機會都沒有。

Be open,其實會遇到很多問題,有些問題我還太年輕,看得太少,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回答。記得上次梁學長來講演web2.0專題時,在最後面提到一個問題,圖書館是否應該依附在其他open出來的資訊上。這個對我而言並不是什麼好探討的東西,人家已經open了,為什麼還有懷疑別人open的態度,用什麼方式open。拿GreaseMonkey這個套件來說,這基本上拿的是Amazon「大方」提供的資訊再加上圖書館本身開放的資訊而已,拿兩個開放 (沒有著作權爭議)的資源,好好的加值利用,為何被說成是依附,需要相互告之,那樣做就違反了open的概念。這就像要求一般的使用者在安裝Yahoo!或Google的toolbar時,需要知會IE的開發公司微軟一樣,毫無效率可言。

Open最大的問題我想是在「標準」這件事情上面。目前有太多的系統存在這世界上,像是書籤管理系統就有好幾十種,當然每家提供的服務不盡相同,介面也各有千秋,但試想當一位使用者要把資料轉換到自己prefer的系統時,那會有多麻煩。有了標準,有了open,統一介面的問題,我想就迎刃而解,各家廠就可以安心利用標準提供相同的服務,做不同的加值,透過不同的介面,一方面提高了資訊的流通與使用者選擇的權利,一方面給廠商更公開更平等競爭的環境。另外,像大眾分類(Folksonomy)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太多同義異字,造成參考上的問題,但這就是folksonomy存在的價值,告訴專家,這些概念同時存在這世界上,我們要的是一個可包容這些分歧想法的索引典(也許這違反了索引典本來的意義),我們應該給索引典一個新的定義、新的標準,給它包容folksonomy的可能性。

在資訊上,很多事情我們圖資界先做到了,但為什麼沒有像Google Map、Web 2.0那樣的吸引使用者目光?像前面提到的標準,面對不同資訊處理的問題,在課堂上已學習過許多套標準,但聽者渺渺,我個人覺得這是行銷公關的不足,讓利用者或參與者體會不到標準的好處,讓需要溝通的對象感受不到我們的passion。這讓我想到wikipedia的例子,創辦人利用open的概念打造了wiki,創造一個本來就在圖書館存在的想法,但他學的是財務。一開始沒有人支持他的想法,但他會去promote,會去和抱持其他想法的人溝通,取得信任,他想的是一個大的方向,一整張藍圖,由其他後來贊同他理念的人(卻又來自不同領域)一同執行。

因為網路時代的來臨,每個人、每個個體更容易形成可見的節點,可以產生連結(相關度),形成網絡,形成一個巨大的知識體,我們需要更open minded去面對未來。最後引用Manifold說的一句話:「Migration to one of them is more than just a move to a new system; it is a move to a new culture」,網路時代的來臨,我們需要誕生另一個文化,一個open的文化,科學很多道理是相通的,so let us be open。

參考資料:
A principled approach to selecting an automated library system/Alan Manifold
Towards the Hybrid Library/Chris Rusbridg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