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參加了台灣棒球維基的聚會,遇到了三位極積參與的使用者、台灣棒球百年特展的策展助理及推廣員,還有好久不見的忠諺學長。以下是我的心得:
1.參與者的力量
創站初期那幾位熱血的使用者,如羅倫佐、幻象兩千、子毓貓、Ateng、An5566dy… (還有很多啦),感激這群使用者曾為這片園地付出的一切,令人感到同在共有的滿足,使用者參與的系統才有存在延續的意義。在企業的環境裡常常談到知識管理、團體合作、共同研發、創新,這些都是相同的議題,是要依靠社群中的每一份子貢獻一點一滴,(軟體)建設才能永續經營。任何的流失我們都是不願意見到的,也希望多些像小綾仔的女生參與貢獻。
籍由這次聚會我更加認識球迷朋友對棒球的熱情,任何一件小事對他們來說都是值得注目及討論的話題:球場上的誤判、球場數量的多寡、紅葉冒名出賽、職棒的經營手法等等,雖然他們(觀眾)不是政策的主導或球賽的執行者,更不可能是當中的投資報酬者(精神心靈層面上是!),但任何一個聲音都應該被尊重,人心是需要被滿足的。這種服務態度是一個長久經營者應有的精神,這樣的滿足可以累積起更正向的使用者經驗,足以產生出更長期的報酬。投資不該只是在硬體/軟體之上,品牌、服務、人力等軟性價值導向的發展是臺灣產業更該用心經營的一塊。
在運動經營裡面(其實可以擴到到任何專業)沒有人是專家(幻象語),人人有立場,人人得發言。(下一篇:執行者與數位內容)
可參考:
星期一, 4月 28, 2008
星期五, 4月 25, 2008
IBM軟體發展策略
== 2008/3/26的演講 ==
講者:大中華區軟體產品處產業解決方案 陳永生總經理
演講題目:IBM 軟體策略
淡江資工所畢(當時在安居街樂業街)
76年8月退伍,76年11月2日(這不是剛好我滿4歲那天!)進入IBM工程師
初級→高級→顧問→ technical工程師
↘轉manager →consultant業務
(我想我就乖乖地當個information specialist,工程師不是我的性格)
== 90年代IBM的困境 ==
1992年開始虧損,轉型,併 PWCC(業務諮詢) →產業解決方案
===IBM賣硬體部門====
人太多,層級多,人力成本大
生產量不夠大,不如讓別人去以量制價(成本)
(這方面有相當多的書籍討論到,如:誰殺了IBM、IBM浴火重生)
===IBM的OS==
OS2 複雜,想太多,而是PC是給普羅大眾的,簡單親和
MS-DOS 親和
== 各營收比重 ==
各家的硬體差別不大,功能相似
== 2002 Sam Palmisano時代 ==
*Move to high-value
*Intergrated globally and locally
*To facilitate innovation in global space
*Reshape value
=== 作為 ===
*將Innovation IT化
*Time to Market
*Flexibilty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Custormized for your industry
採購中心:2005年 換到中國琛圳
== IBM的軟體 ==
=== Leadership in Middleware ===
*OS:Microsoft
*Middleware:IBM > Oracle
*Enterprise Application:SAP > Oracle
=== 旗下的軟體品牌 ===
*Websphere
*Tivoli(併購)
*Rational(併購)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otus(併購):企業組織溝通的入口
=== 軟體研發管理 ===
1.PM(專案管理)
2.軟體研發
外包 2/3:臺灣的宏瞻、鴻威、緯創(local Info Service)
自己內部 1/3
(全球化的策略,與在地化的思考,有時平衡點很難去抓,IBM是個很好的示範)
== 人力資源 ==
(這是回應臺下的問題)
資策會不再雇用研究所以下人才
IBM不分學歷,只看能力
Entry-Level-Training(ELT):時間縮短,3個月
== IBM臺灣組織圖 ==
(無)
(演講中這張圖還滿清楚的,只是來不及畫完與理解。這個(矩陣式)組織值得學習。)
---
這一陣子瀏覽到許多軟體、資訊服務廠商提供給系統開發者(developer)的參考資源,這塊是資訊組織可以去探究的一環,如何讓公司內部的文件(/知識/資訊)外顯化,有系統地提供給外部的人員,不偏不頗,有效有用。(涉及到的領域有知識管理、資源管理、資訊組織(資訊結構)、介面設計、使用者行為,我以後再來研究吧)
developer networkThe Yahoo! User Interface Library (YUI) Design Pattern Library
講者:大中華區軟體產品處產業解決方案 陳永生總經理
演講題目:IBM 軟體策略
淡江資工所畢(當時在安居街樂業街)
76年8月退伍,76年11月2日(這不是剛好我滿4歲那天!)進入IBM工程師
初級→高級→顧問→ technical工程師
↘轉manager →consultant業務
(我想我就乖乖地當個information specialist,工程師不是我的性格)
== 90年代IBM的困境 ==
1992年開始虧損,轉型,併 PWCC(業務諮詢) →產業解決方案
===IBM賣硬體部門====
人太多,層級多,人力成本大
生產量不夠大,不如讓別人去以量制價(成本)
(這方面有相當多的書籍討論到,如:誰殺了IBM、IBM浴火重生)
===IBM的OS==
OS2 複雜,想太多,而是PC是給普羅大眾的,簡單親和
MS-DOS 親和
== 各營收比重 ==
Item | Revenue | Profit |
---|---|---|
硬體 | 30% | 30% |
服務 | 50% | 30% |
軟體 | 20% | 40% |
== 2002 Sam Palmisano時代 ==
*Move to high-value
*Intergrated globally and locally
*To facilitate innovation in global space
*Reshape value
=== 作為 ===
*將Innovation IT化
*Time to Market
*Flexibilty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Custormized for your industry
採購中心:2005年 換到中國琛圳
== IBM的軟體 ==
=== Leadership in Middleware ===
*OS:Microsoft
*Middleware:IBM > Oracle
*Enterprise Application:SAP > Oracle
=== 旗下的軟體品牌 ===
*Websphere
*Tivoli(併購)
*Rational(併購)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otus(併購):企業組織溝通的入口
=== 軟體研發管理 ===
1.PM(專案管理)
2.軟體研發
外包 2/3:臺灣的宏瞻、鴻威、緯創(local Info Service)
自己內部 1/3
(全球化的策略,與在地化的思考,有時平衡點很難去抓,IBM是個很好的示範)
== 人力資源 ==
(這是回應臺下的問題)
資策會不再雇用研究所以下人才
IBM不分學歷,只看能力
Entry-Level-Training(ELT):時間縮短,3個月
== IBM臺灣組織圖 ==
(無)
(演講中這張圖還滿清楚的,只是來不及畫完與理解。這個(矩陣式)組織值得學習。)
---
這一陣子瀏覽到許多軟體、資訊服務廠商提供給系統開發者(developer)的參考資源,這塊是資訊組織可以去探究的一環,如何讓公司內部的文件(/知識/資訊)外顯化,有系統地提供給外部的人員,不偏不頗,有效有用。(涉及到的領域有知識管理、資源管理、資訊組織(資訊結構)、介面設計、使用者行為,我以後再來研究吧)
星期二, 4月 15, 2008
二週年(2nd Anniversary for InfoandWeb)
今天是2008年4月15日,資訊與網路滿2週歲\\^o^// 對我而言這實屬相當難得的經驗。初衷卻多半打了折扣:首先,雖然我不斷地練習寫作與表達,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與學習我依然發覺自己不擅言語,特別是當我真的想要說些什麼重要事情的時候。上臺報告、當小組組長、當兵…,不論完成多麼重大或壓力沉重的工作(專案…),累積了多少經驗,在語言表達上總是欠缺,每次和別人聊天我都需要經過準備才能安恙無失。上天是很公平的,席慕蓉說「那時候妳就會明白生命中所有殘缺的部分原是一本完整的自傳裡不可或缺的內容」(《時光九篇》)。
這個部落格也一樣吧,不論我怎麼寫,離我設定的遠景依舊差距相當遙遠,一己之力畢竟有限。還是想找些朋友一起寫,為了這個範圍廣泛專題:「生活,從資訊到網路,從網路到資訊」,像Mr./Ms. Days那樣,互動的感覺。真的很歡迎大家一起來~
二年前因為Google我開始了第一篇文章,接著寫了自己最喜歡的「補書系列」(資料典藏會是我一輩子的愛吧),寫了喜歡的del.icio.us和Opera。那年8月,找了朋友開始實現願景(不過他們也只寫了那一篇XD)。當兵前後才慢慢把05-06年自己關於使用者行為研究的心得放到blog上面(事實上離研究結案已過了半年@@,沒東西可以發揮了才亦步亦趨地寫)。然後到最近退伍後,找了二份打工,深入接觸越來越多元的事物,才又「雜亂」地寫起來,但大部分都叫它們「筆記(Beta)」。如此簡單賅要整理完,感覺好像這裡滿滿都是學術生硬的資料,其實這個blog最重要、閱讀人口最多是文章是「滷味食譜」等食住玩樂的內容XD。
這是個有趣又讓我高興的結果;對每個人最重要的事情還是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個部落格也一樣吧,不論我怎麼寫,離我設定的遠景依舊差距相當遙遠,一己之力畢竟有限。還是想找些朋友一起寫,為了這個範圍廣泛專題:「生活,從資訊到網路,從網路到資訊」,像Mr./Ms. Days那樣,互動的感覺。真的很歡迎大家一起來~
二年前因為Google我開始了第一篇文章,接著寫了自己最喜歡的「補書系列」(資料典藏會是我一輩子的愛吧),寫了喜歡的del.icio.us和Opera。那年8月,找了朋友開始實現願景(不過他們也只寫了那一篇XD)。當兵前後才慢慢把05-06年自己關於使用者行為研究的心得放到blog上面(事實上離研究結案已過了半年@@,沒東西可以發揮了才亦步亦趨地寫)。然後到最近退伍後,找了二份打工,深入接觸越來越多元的事物,才又「雜亂」地寫起來,但大部分都叫它們「筆記(Beta)」。如此簡單賅要整理完,感覺好像這裡滿滿都是學術生硬的資料,其實這個blog最重要、閱讀人口最多是文章是「滷味食譜」等食住玩樂的內容XD。
這是個有趣又讓我高興的結果;對每個人最重要的事情還是生活的點點滴滴。
Labels(標籤):
我與網路
星期三, 4月 09, 2008
星期二, 4月 08, 2008
Beta 6:數位的臺灣不只有一丁點大
今天又是充實的一天。早上唸書,下午上課,開會。整個人陷入思考當中。從紙本的資料找回數位內容,這層感受似乎又更加深一層。
臺灣在整個資訊產業其實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拿網路使用比例來說,根據Business 2.0(The World of the Internet)的整理,臺灣使用網路的人口占整人口的63%,是亞洲第4,在這張地圖中我們似乎看到一個資訊強國,在這個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但結果似乎並非如此,類似Youtube、del.icio.us、slideshare這些創意的服務很少發生在臺灣(所以很高興看到地圖日記的成功?)。如同林盈達先生(〈基因決定國家產業發展〉)所說的:「在軟體設計的產品以及企業…都需要大量與使用人員接觸,這種需要與人接觸互動非常頻繁才能產生穩定持續銷售的模式,台灣似乎不太擅長。也就是box moving business可以做得很好,但是service intensive business就比較不行」,這個基因怎麼改造(林盈達先生指的是「好鬥」),或需不需要改造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我也在想我們這群「70後」是不是會為臺灣走出另一個方向。
2008年4月HBR,如:Google:會思考的創新引擎、哈佛個案研究:智財權生存戰 評論篇、「有聽沒到」的領導惡習、打造企業的「維基」基因,也都值得一看。
Free! Why $0.00 Is the Future of Business,如果看膩了「Open」的討論,不如看看原來「Free」可以是個夯的商業賺錢模式。在極其複雜的環境之下,怎麼保持簡單好用則是另一個不錯的目標:The Brash Boys at 37signals Will Tell You: Keep it Simple, Stupid。
臺灣在整個資訊產業其實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拿網路使用比例來說,根據Business 2.0(The World of the Internet)的整理,臺灣使用網路的人口占整人口的63%,是亞洲第4,在這張地圖中我們似乎看到一個資訊強國,在這個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但結果似乎並非如此,類似Youtube、del.icio.us、slideshare這些創意的服務很少發生在臺灣(所以很高興看到地圖日記的成功?)。如同林盈達先生(〈基因決定國家產業發展〉)所說的:「在軟體設計的產品以及企業…都需要大量與使用人員接觸,這種需要與人接觸互動非常頻繁才能產生穩定持續銷售的模式,台灣似乎不太擅長。也就是box moving business可以做得很好,但是service intensive business就比較不行」,這個基因怎麼改造(林盈達先生指的是「好鬥」),或需不需要改造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我也在想我們這群「70後」是不是會為臺灣走出另一個方向。
2008年4月HBR,如:Google:會思考的創新引擎、哈佛個案研究:智財權生存戰 評論篇、「有聽沒到」的領導惡習、打造企業的「維基」基因,也都值得一看。
Free! Why $0.00 Is the Future of Business,如果看膩了「Open」的討論,不如看看原來「Free」可以是個夯的商業賺錢模式。在極其複雜的環境之下,怎麼保持簡單好用則是另一個不錯的目標:The Brash Boys at 37signals Will Tell You: Keep it Simple, Stupid。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