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31, 2022

二評《雜訊》:資訊的空間維度(dimensional space )


兩三年前了    Minwei‘sflickr.
時間有限,聰明不足,我僅能簡短地寫。

當初看完《雜訊》後(2021.05)我多了一些煩惱。現在回想起來,煩惱的方向大概是我不希望大家過度使用這本書提供的方法論。在閱讀《雜訊》的當下,我常常不近情理地想往資訊的三維方向走。《雜訊》確實提供了一個往三維方向走的可能,但在資本主義的運作下,討論很有可能停留在二維了。

星期三, 12月 28, 2022

蒐集一些古音古字作參考(Oral Tradition with Word Tradition)

最近寫了幾篇古語言與文字(註1),依稀覺得有些疑問,想透過一些「字」來參考看看。

甲骨文有「豕」,小豬;有「彘」,野豬遭射獵中;古代「豬」「豕」相通,二字為方言之別。 《方言》(註2,書寫於公元前209年~9年)卷八:「豬,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豭,關東西或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豨,其子或謂之豚,或謂之貕,吳揚之間謂之豬子。」
其名曰,這是江浙“豬”的方言發音。

現如今在中國---陝西省的關中平原西部---寶雞(關中西府地區)依然將“豬”讀作“彘”。這也許就是對古老語言的最好闡述吧。浙江溫州泰順一代的吳語方言莒江話亦把豬讀作zhi。 -某網友,對不起忘了出處與人名

補充:彘

《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司彘之國。
國語.周語:「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姓。中國漢代有豚少公。
《爾雅》《釋畜》:馬八尺為駥。牛七尺為犉。羊六尺為羬。五尺為䝈。狗四尺為獒。雞三尺為鶤。

另,補充:甲骨文的「豕」與「犬」是相似的,直至戰國時期還是類似。
小結:豬、彘、豕在現代只剩一個意思,然各地語言還是保留著「彘」音居多。除了代表食用豬肉在華人心目中的地位,亦代表不論時間的長短,語言的核心不是那麼容易被取代。

星期二, 11月 22, 2022

自私者的資訊行為(The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Selfish Person)

動物皆自私 無一例外
遇到的每一個人可以是菩薩
也可以是自私的人

觀點

我是在南部待了半年左右才意識到:主流電視臺的氣象報導相當北部觀點,基本上都是以臺北為中心。可能是長官想看,可能是氣象主播看習慣了…。但電視臺就是在北部、收視率也會說話,所以對這個事實好像也不必太苛薄。

就像我在〈解讀的資訊行為〉提問的「為什麼不同人看同一戲劇或是讀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想法呢?」,蒐集資料後的解讀是存在觀點的,存在投射的語境、情境、情緒…,更不用說人們之後的再產出、書寫與分享。

星期一, 11月 21, 2022

關於「甲骨文」的兩個感想(jiaguwen)


Dawn
所有生活的目標是死亡。—— 弗洛伊德 《超越快樂原則》
關於「甲骨文」我有兩個感想,好像沒有研究者或先進提出來過。當然,我的閱讀範圍沒有太大,僅是業餘的蒐集,但我覺得應該來分享一下。

「俯瞰的角度 」

第一件事實是甲骨文「俯瞰的角度 」。這個事實很容易被「平視」角度給掩蓋過去,然而我們去看大部分的字,凡舉戈射酉車絲(物品類)、龍虎象龜燕魚(動物類)、田水谷川雷(自然環境)、郭葬(人為環境)、步行孫智(抽象概念)。相當大的比例是俯瞰的角度,關於這樣的角度,我想給一個更嚴肅的指稱:上帝視角

星期六, 11月 19, 2022

甲骨文創想之後(After Invention of Scripts)

在討論甲骨文時,學者們常站在一個立場:
我們去想像一下造字的場合」,試圖去重建當時的時空背景,如果用(刻)畫(/硬筆)的方式,怎麼象形。字的數量是慢慢變多的,由一些基本的概念慢慢積累出來。

另一個重點是,基本上是先有聲音才有文字會去代表那個聲音。在多元族群與居住距離影響下,甲族群的A音可能使用到乙族群發明的a字。A音可能是代表手部動作,所以是a字加上與「手」有關的配件;或是A音代表一條河流,例如「汝水」就藉用了「女」的音。

以下就這兩個方向去討論我認識的上古漢語,與一些我的心得與推測(並不一定有文獻佐證)。

星期一, 10月 17, 2022

口述與書寫:各式古文字創字的場景之一(Oral tradition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人類的一切都以符號的應用為主。
-Alfred Korzybski (to wiki)

以下是蒐集的書摘:

在純口述的文化裡,思想竊制於人腦的記憶力。…人類在識字之前的千萬年裡,語言的演變讓它能夠輔助人類把複雜資訊留存在個人記憶裡,還能透過口語輕易把這些資訊傳給他人。翁格寫著:「認真思想」就本質而言須「和記憶系統交纏」。語言的用詞和句型變得節奏十足、容易聆聽,資訊也被嵌入慣用語句裡以幫助記憶。知識…

星期五, 10月 14, 2022

解讀的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 of Interpretation)

「想到」和「思念」是兩回事。 有人勸我,某人死後我一定會思念他,我說當然會時不時想到,但這並非思念,更不表示希望對方再活起來,再出現在我身邊。-https://fc.iwant-in.net/?p=43845
為什麼不同人看同一戲劇或是讀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想法呢?大家真的有接收到同一段話/書籍?還是截取了自己想要的?中間有誤解嗎?有多餘的情感投射嗎?

或是這樣問:為什麼我的爸媽不會看到這則訊息或是那則新聞?他們不用與我一同參與其中嗎?

星期四, 10月 13, 2022

學習閩南語用字(On the Thinking Mode of Chinese Script)

融通性與包容性是漢字的最大特色,一個字既包含了幾千年來字形的種種變化,也同時包含了幾千年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種種語音內涵。…我們可以不管一個字在唐代怎麼唸,也讀得懂他們寫的詩文。同樣的,不同地區的方言,雖不能夠相互交談,卻因文字的外觀是一致的,也可以通過書寫的方式相互溝通。

中國的疆域那麼廣大,地域又常為山川所切割隔絕,其存育的種族也相當複雜,但能夠融合成一個整體,這種特殊的語文特性應該就是最重要的因素。-by 許進雄《字字有來頭》〈自序〉

同義複詞

星期二, 9月 20, 2022

飲食雜記:酒、食安(Wine, Food Safety)

2022.09.10 在一陣兵荒馬亂中結束了我人生第一場(參與的)品酒會!

遙想當年剛到餐廳時,不久就幫忙主廚辦了一場包含盲飲的餐酒會,好多回憶,我與酒的是有淵源的,所以我想分享一下:
《飲食規則》(Food Rules)裡面說到:「晚餐喝一杯葡萄酒。
葡萄酒算是食物,酒精對於人才是不好的影響,濃度/劑量才是關鍵,如同「藥」是濃度沒那麼高的「毒」一樣。

星期三, 8月 31, 2022

給「數位中介法」的註(Intermediary Service)

立委王婉諭指出,她過去多次呼籲應正視資訊戰與錯假訊息威脅,也認為應盡快討論網路治理。但錯假訊息不易辨識且難度很高,不應跟性私密影像混為一談,更不應以一些條款概括地無限擴張行政機關權責。此外,業者是否落地,也影響到法規對平台業者的拘束力。因此,之前討論性私密影像的修法過程,她也多次呼籲政府不該閉門造車,結果訂出不切實際又無法執行的法律。但NCC這次數位中介法草案又引起產學界跳出來反對,顯然NCC根本對各界意見充耳不聞。…
最近讀到一篇我覺得對數位中介法有益的「相關讀物」,一個「註」,稱「知止」。以下全文引用,文長:

星期日, 8月 21, 2022

筆記 我最近的資訊行為(My InfoBehavior)

我漸漸不讀那麼多的原文或是原始事件,長篇報導有讀,但是選讀。不讀了,可能是我覺得已經學習夠了?比較不會被標題給誤導了等等

我本來就讀比較多的事件評論或是評論,只是最近有變多。評論的好處是來龍去脈較簡潔,點出核心與重點,認真的評論還有社會脈絡與人物的心理變化。

還是有許多優秀的長篇報導,但需要專心完成的事務一直再來,另一方面覺得這類長篇報導還是讀紙本(至少是電子紙)較好,可以盡量付費,亦愛護自己。

書籍還是有在讀,但進來的慢,但也確實容易偏向「工具書」(食譜、實務教學、…)。

書寫還在持續,畢竟有進有出,再進不難(誤)。最近多在個人生活的部落格,七月有五篇八月還未過完已經有七篇

星期五, 7月 29, 2022

我(開始)懷念沒有網路的時代(Era without the Internet)

最近閱讀了去年三月底的《天下》(相當不與時俱進的我),719期裡面介紹了《華盛頓郵報》前任編輯巴倫(Martin Baron)對網路影響傳播媒體的看法/回憶簡報,《天下》幫他下標「我懷念沒有網路的時代,但必須在新環境活下來」。

電商巨擎亞馬遜收購《華盛頓郵報》 (www.washingtonpost.com )之後,「貝佐斯(亞馬遜總裁)提出兩大急救處方,一是聚焦於消費者,全心思考如何吸引讀者與訂戶,二則是擺脫地方報的定位,致力成為全國性甚至國際性媒體。」(p.20)

星期二, 7月 05, 2022

beta 27筆記:美國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的聯邦憲法保障

這件美國事在臺灣引起幾位評論家(?)的關注。鑑於憲法是一國之本,在思考「資訊」與「傳播」時,這方面的"核心資料"似乎也值得一讀。

元毓 6月26日上午11:01 ·

美國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的聯邦憲法保障,簡單談幾個重點:
1 終於推翻1973年惡名昭彰的Roe v. Wade案,在該案中當年的聯邦最高法院透過「荒謬性擴大解釋隱私權(美國聯邦憲法第九修正案)」的方式,強行解釋墮胎權是隱私權的一種,所以女性墮胎受到聯邦憲法保障,屬於憲法權利。但這樣的強行解釋當年判決的不同意見書就有其他法官指出根本是在胡扯。

如今2022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終於直視這個存在根本法學邏輯瑕疵的判決,指出:

a. 當年的判決顯然是「超譯」美國憲法,把明明憲法沒有載明的權利硬生生塞進一個風馬牛不相及的隱私權裡面。

星期三, 6月 29, 2022

Beta 26:書籍保養的書摘

家事的撫慰》(Home Comforts: the art and science of keeping house)的第二十二章是在講書籍保養,其中一小段講修補損壞的書籍。以下摘錄重點:
·要維護書籍,最佳的方式就是翻開來讀
·罕見和珍貴的書應該特別小心處理,…(灰塵、日光、昆蟲)
·好好整理書書,讓所有書籍緊密排列,維持直立,但也不要得太緊
·拿取書籍的方式也會影響書籍的維護狀態…
·如果必須使用便利貼,也請盡快取下

星期六, 6月 25, 2022

思想的市場(下:marketplace of ideas)

前文已大致討論我閱讀上的疑問,這篇我想來講一個可能的「根本」。
全新的社會契約,應該要許諾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充分發揮潛力,讓每個人的聲音都能在民主政治中被聽見。因此,這個新社會契約必須將「為所有人民,無論貧富、無論膚色,提供正義和機會,讓美國夢終得以成真」列為重要條款。 -《史迪格里茲改革宣言》
「讓每個人的聲音都能在民主政治中被聽見」,我想這是D. W. Drezner (德雷茲納)撰寫《話語權的世紀角力》時最主要想要說的(?),然而在此時的資訊的世界/思想的市場裡這不是常態。

資訊會被通訊所影響(拙文〈通訊與溝通〉)。習慣看電視的族群會收看特定的節目,看網紅的有固定的收視族群,要「平等的」收看本來就是天方夜譚,但通訊的進展讓「平等的」傳播變得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