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月 16, 2016

這十年寫了什麼?(What makes it a decade?)

就跟我們現在 看古典繪畫或古典音樂一樣吧?
不紅不代表沒有價值,沒有價值不代表不美,
以前看成是混亂的東西,也許過了一個時代卻成了開花結果的作品。
國中借書證

這十年

一開始,只是些小事、單篇新聞剪輯、課堂中的小報告或心得。還有自己與網路的相處

早期的興趣不算雜,有些核心題目持續在關注,例如:網路使用者行為(資訊行為)、補書/傳統資料典藏、與圖書館服務。然後,常在思考可以多涵納什麼新子題在「資訊與網路」底下,所以有了〈滷味做法〉之類關於網路資源的內容。

星期三, 4月 13, 2016

「資訊與網路」十年(10th Birthday for Info And Web)

有一件事堅持很久了:寫「資訊與網路」的部落格。

今天是他的十歲生日。

reflection
雖然無法每個月都寫點什麼,也不是時時在更新這個世界需要的內容,其中2011年也只有兩篇文章,但全部的心血都是認真文,不會無事脫褲子的~

他十歲了。代表著「我」長了十歲了。

星期五, 4月 08, 2016

Beta 16:溝通的基礎...(國民黨檔案)

Dr Sun Yat-sen
薛教授自我到任以來,從未來過本館,對本館的批評錯誤不少,以其圖檔界的崇高地位,如此為文,頗令人遺憾。

《自由廣場》國民黨檔案應移轉至檔案管理局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 薛理桂
TALK.LTN.COM.TW|BY 自由評論網

近日來媒體十分關注國父紀念館所典藏的國父墨寶中,居然僅有三件是真品,其餘大都是複製品,而真品大都典藏於中國國民黨的黨史館中。國民黨一九四九年前的檔案與國父墨寶等珍貴文件目前典藏於該黨的黨史館,由於該黨與中華民國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早期黨國不分的情況下,甚至於以黨領政的政治情況,黨的決定對於日後的政局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因而,國內外研究現代史的學者莫不對於國民黨的黨史館所保存的檔案與史料發生很高的興趣。

星期三, 3月 23, 2016

數位時代改變了音樂創作嗎(下)?

上篇 | 中篇
內容摘取自 張信哲 先生與punchline的對談文稿。

唱片市場是真的死了

唱片市場是真的死了,但音樂沒有死,甚至反而更蓬勃,就覺得以前有點像是被唱片公司綁架了。因為實體的發行都控制在唱片公司,不像現在大家透過網路可以線上收聽。雖然載體不同,但對我來說,我的工作和必須面對的事是一樣的,而且當你經歷過唱片業蕭條的那個階段,會發現銷量真的不重要,自己是不是還有那個熱情做音樂,才是比較重要的。獨立製作發行在當時的確是比較冒險的事,因為必須先投資,再尋找管道去賣,但因為可以做真正想做的東西,又不會被唱片公司的發行主導限制你的時間和想法,可以很充裕地完成一個作品的感覺真的很好。也許唱片銷售真的賺不到錢,但至少還是可以透過演唱會,或是一些 LIVE (現場)演出養活自己,只是這個過程,當然還是要靠對音樂的熱情和堅持
我覺得問題在於這個世界/社會 怎麼看(大眾)藝術創作的市場?怎麼讓活水不斷?就像他說的,「網路開拓了大家的眼界,現在整個音樂市場其實是非常熱絡的,透過線上就能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也可以有很多的選擇,概念上已經不一樣,心態也不同了。」

星期二, 3月 15, 2016

數位時代改變了音樂創作嗎?

Untitled
今天去聽了很重要很重要的演講與討論分享。議題很大,而目前我能做的很少。

數位時代改變了許多事情,有好的一面,有壞的一面,而網路加重了破壞層級/結構的力道。

以臺灣的音樂來說,許多人可以更自在/低成本發表音樂,每個人都比從前難吸眼球,因為管道變多了,介面增加了,使用者可以分心的事也變多了。換來了一個很重大的結果是,越來越少的歌能打進大多數人的心裡,歌曲如過江之鯽,一閃而過,每年唱進心坎裡的手指頭數得出來。

星期四, 3月 03, 2016

Beta15:書‧書展‧Tao(我)

Untitled
- 最近臺北書展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新聞也跟著傳入耳裡。幾位業界重量級前輩也紛紛發聲,書展的前景有點昏暗不明
書迷
我以前是個買書迷,高中至大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但我主要是買文學類。有一次跟女校聯誼,聚會前我先去買了《鍾理和全集》,頗沉的,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很好笑。

大學時有出版的課程,還有電子出版,在臺灣都是數一數二的課程,我也都超有興趣,有一度也以為我會到出版業工作。大學時也在圖書館工讀 -- 流通組,需要上架,摸過的書比編目組還多,淡江大學圖書館的架位我到現在都歷歷在目,只是十年過去了,該移架的早就移架了罷。

我以前是個書迷。工讀時,修補書是我的一個小樂趣,將一本封面破損或四分五裂的書拼回成原本書本的樣貌,那曾經給我很大的成就感。大學時還有書籍保存的課,授課老師從南部坐飛機來,不時講起他們研究所的課程內容,我的心緒就開始想像「如果未來他是我的指導教授」…。

星期六, 2月 27, 2016

在網路環境中獨立IV: 文摘d (The Culture of Google)

Untitled
系列其他文章連結請見:[link]
〈當Google改變世界〉
這個世界擁有更好的記憶力
…由於網網相連,他們將不斷保持聯繫,也許終其一生都是如此。…他們這輩子會持續在網路上留下足跡,要找到彼此也很容易。
新的公開性會讓我們更有同理心和寬容心,即使是公眾人物的錯誤與弱點,我們都會原諒…Google讓大家都住進玻璃屋之後,誰還敢向那些犯錯的人丟石頭呢?用Google的話來說,我們都是活在beta之中。
Google世代對隱私權的道德觀和期待已徹底改變。…當我們將某些個人資訊公開時,我們替自己下了標籤,讓我們可被搜尋到…

公開是社群的資產。群眾擁有群眾的智慧,若是有人阻擋這些集體的智識,如一個連結、一個餐廳評比,或是一點建議,現在可能會被視為反社會,或至少是自私的行為。
-《Google會怎麼做?》p.305-308

星期三, 2月 24, 2016

網路的邊界I:Apple不願解鎖(Broader of the Internet)

DSCF3030
by Fleedom
網路像是自己國度,Facebook、Instagram等服務有自己的國民,國民受到保障。有些原則(法律上等等)就是要遵守的,那是一種尊重。一直想寫個題目叫「網路的邊界」,不過尚未蒐集資料與辯證,先用這則現在進行式來參照吧。

最近Apple 有個新聞: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599/1513816-美司法部:蘋果為行銷-不願解鎖iPhone
於是乎,McAfee就這樣行銷:如果不能在3週內解鎖iPhone 5C,當眾吃鞋!

星期四, 2月 18, 2016

在網路環境中獨立IV:文摘c (The Machinery of Our Brain and Internet)

Untitled
以下的內容皆是由《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雜耍的大腦〉摘要出來,因為太多重要的段落,所以就自成一篇文摘。

網路與我們的大腦/視覺
二零零五年時,心理學家德史芬諾和勒菲佛…總共檢視三十八篇與閱讀超文本有關的實驗。…就「超文本會讓對文字的體驗更豐富」這個一度盛行的說法而言,她們「幾乎找不到證據」來印證。 - p.145

瀏覽和掃讀本身沒有什麼不對,就算是以極高速進行也一樣。我們閱讀報紙時,向來是掃過去的內容比精讀的多;…掃視速讀的能力跟深度閱讀的能力一樣重要。但現在情形不同,因為掃讀反而變成我們的(指網路世代)主要閱讀模式,這點令人擔憂。掃讀本來只是達到目的的一個過程,讓我們辨識繼續深入研究的資料;但現在掃讀反而成為目的本身,變成我們收集和理解資訊最常用的方式。…我們現在經歷的,就像是文明早期演進顛倒過來一樣:我們從個人知識的栽種者,演化成為資料森林的狩獵與採集者。   - p.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