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9月 25, 2025

史前的一些文化背景(下:A Bigger Picture)

這篇也像是舊話重談。題目太久沒碰,似乎無法確認創作與蒐集資料的初衷,但「崇古」是肯定的,用古人的觀點去重新思考「資訊」。
前篇 東亞南方、北方,還有台灣的古代DNA──東亞遺傳史(上)
這塊地方的時間歷經多久?
智人祖先離開非洲後,至少早在 5 萬年前冰河時期,澳洲與新幾內亞還是相連的莎湖陸棚(Sahul Shelf)時,第一批離開非洲的智人就已經抵達此處,隨後人群一批又一批,沿著亞洲南方或是從北向南,穿越陸地與海洋,過海又到新陸地。

古代人群在這塊開放的空間,可以前進、可以後退,能進去再出來、能出來再進去,不同人群見了面也許直接路過,也許看對眼生混血小孩,或是看不對眼打一架再生小孩,一波又一波的人根本是……
「我跳出來啦!我又回去啦!打我啊笨蛋!」

考古證據表示,遠比南島語誕生更早幾萬年,一些南島語族的地盤就已經有人活動,而且人類普遍有走到哪混血到哪的特色,這塊地、這群人,有著幾萬年的複雜歷史。這麼棘手的狀況,難怪害得幾千幾萬年後,妄想了解過去的演化遺傳學家們像是笨蛋一樣。

世界農業起源中心

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主要有三處:西亞-北非、東亞、墨西哥-南美安第斯山區。…
在冰期來臨食物短缺的壓力下,相距萬里的古人不小而同的從狩獵採集,改成培育動植物,雖然播種之後需要等待收穫,…但至少收穫量是基本穩定的,…
放眼全球,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古人馴化粟、黍、菽和水稻;在美洲大陸,古人馴化玉米、甘薯、馬玲薯、花生、煙草、辣椒、向日葵、南瓜、蠶豆等。此外,古印度人馴化了棉花,東南亞人馴化了芋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古人馴化了高粱…

而且,一旦某種農作物被馴化出來,就會被古人快速擴散到遠方適宜種植的地區… p.144 《無字史記》

星期二, 9月 16, 2025

資訊的連結:又來舊話重談(Cited with My Words)

資訊的重點的不是真理真相,而是連結。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
又來準備舊話重談(以前會覺得沒新意、新發現,但寫完「時間與資訊」後,發現重要的話值得換句話說,一講再講)。畢竟之前也主要是在引用而已,要把自己的觀點再多寫一些。
「資訊會(試圖)說真話的,圍繞著我們的資訊會給我們想要的、需要的、必要的;選擇、抉擇、自省。」
「舊的問題沒有解決,要問新的問題去找答案。」

整個人類歷史

哈拉瑞指出,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一個「資訊網路」(Information Networks)的歷史。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只要我們掌握足夠多的資訊,就能找到世界上的真理和答案。所以資訊應該愈多愈好、愈透明愈好,只要資訊夠多、真相就會愈明朗,總有一天所有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這一派的人認為,得只要有足夠的科學研究,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從治療疾病到消除社會偏見。

作者提醒我們,這是一種「天真的資訊觀」。這種觀念忽略了資訊的真正作用。資訊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去呈現「真相」,而是將不同的人事物「連結」在一起,創造出全新的現實。from https://readingoutpost.com/nexus/

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