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21, 2023

發酵與發酵食品(下):書目及摘選(Biblio of Fermentation and Enzyme)

深入幾本書籍之後,驚覺這個題目實在是太龐大且複雜,其中之一的大哉問是,沒見聞如何書寫。世界上的發酵食品無奇不有,沒有親眼見到、親口品嚐還真難說明,更何況是談論製作與分享。有些重點與關鍵或許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會揭開答案,在那之前,本系列文章都還是未完成品罷。

'Pickles'

星期一, 1月 16, 2023

成語/俗語中的資訊行為(一 , Idioms about Information Behavior)

成語或俗語中也常常在討論「資訊行為」,其中藏有人類的智慧。

想寫這個題目很久了,也準備很久了,但一直沒有好的契機完成。未來一直來,沒有太多時間耗下去,還請見諒用比較草稿的方式給它一個暫時的結尾。

1、物以類聚(→)
〈當「小圈圈」改名「同溫層」〉/陳樂融 -https://fc.iwant-in.net/?p=8330
人總跟自己人在一起,人多愛待在舒適區,不自社群網站興盛起,也不會隨社群網站(若有一日沒落)而終。只是人湊在一起,是因同心協力,還是各取所需互相利用,得個案討論。 

而所謂舒適區,王永慶的舒適區可能在逛工廠,老人家九十二高齡,過世前仍戮力不懈巡視美國分公司。而你我的舒適區,卻可能是窩在家摳腳看免費劇。

即便貌似待在同一同溫層,我不信在大數據時代,裡面子民有一模一樣的數據表現和意念流(idea flow)。數位科學家早指出,跟同儕的「社會性學習」自古一直存在,數位工具只是發揮加速(或偶爾抑制)彼此互動的作用

2、三人成虎  or 以訛傳訛
東森新聞網一則消息:「美國送2500萬劑疫苗 陳時中親曝來台時間」(2021/06/05 16:46 東森新聞 責任編輯 陳唐葳)
乍看這標題平舖直敘,…[看完全文原來是]完全沒有必要標題黨。…
只見囉哩囉嗦四段,到最後一段才寫著:
針對美國送救命疫苗的消息,指揮官陳時中也透露,相當有把握這批疫苗一定會來,但目前來的時程還沒有完全定下來,將會請相關駐外單位積極的處理和聯繫,關注疫苗來台的狀況。
…根本沒有確定時間,標題卻說「親曝來台時間」,這已經是公然撒謊。

…媒體真的是助長這種巧言令色、指鹿為馬、混淆視聽,然後責備大環境變得一點都不真誠,或人與人失去互信?
-〈大學正經八百教「新聞倫理」、「新聞寫作」,新聞媒體卻自甘墮落〉
其他相關:謠言止於智者

3、「久病成良醫」
每一種專業都沒有絕對值,要用「比較級」是永遠比不完的。
客觀來說,一個生病的人勢必會得到身體的資訊,久了,他知道痛是什麼,傷了什麼,病識感可有可無操之在己。病人也會自己查資料,也應該查資料,家人也會參與…。久了,至少關於自己的病他可以說,我懂了一些可能醫生不知道的事。

僅舉了三個成語/俗語,其他還包括「相由心生」、「怨怨相報」、「能者多勞」、「不知者無罪」、「眼不見為淨」…其實例子很多,相當程度也可與現代圖書資訊學、視覺設計、互動設計的理論有對照。此為第一篇,期待未來有時間再續集。

草稿寫於2018年。

星期三, 1月 11, 2023

beta 28:語言一些有趣的地方(或是缺點?)

蒐集來的故事或是文摘,就不加以解釋。

從《迷迭香賦》到《迷迭香》/胖胖樹
迷迭香屬消失,2017年以後迷迭香學名不再是Rosmarinus officinalis,而要寫成Salvia rosmarinus。

迷迭香的英文是Rosemary,國內早期也有廠商直接音譯為蘿絲瑪莉。不過,rosemary跟玫瑰(Rose)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也與瑪莉(Mary)毫無關聯,而是來自拉丁文rosmarinus,結合了rōs(雾、湿气)與marīnus(海),描述它如海洋之霧。一七五三年《植物種志》書中,林奈便以Rosmarinus為屬名,officinalis(醫藥用的)作為種小名,正式將迷迭香命名為Rosmarinus officinalis。近代分子生物學發展後,才將它併入鼠尾草屬,更名為Salvia Rosmarinus,保留Rosmarinus作為它的種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