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2月 31, 2017

在網路環境中獨立V: 教育與對策(下)

Elegance is the only beauty that never fades.-Audrey Hepburn
優雅是唯一不會褪色的美。---赫本
[系列全文link]
上篇討論許多概念性的思考,機器與人的各種關係/觀照,如有不足,還請各位先進補充。最後,請容我引用李偉文先生的全篇文章來作總結–〈哪時候開始讓孩子學用電腦?〉 from PeoPo

我們這個世代的家長在成長過程中個人電腦還沒有發明,在離開學校很久以後才出現網際網路,因此,對於現在的網路虛擬世界因為不熟悉而有某些恐懼,乃至於焦慮,很多年前,曾見到有不少朋友很得意說:「我的孩子才五、六歲,卻會使用電腦了呢!」   

我們都知道,未來的任何工作,都一定會使用到電腦,甚至這幾年的「數位匯流」的科際整合,資訊已經無時無刻跟隨著我們走到天涯每角,那麼,什麼時候該讓孩子開始學電腦,開始讓電腦進入他們的生活?   

說話與隨機(下:Randomly Final Talk)

我來自偶然 像一顆塵土
有誰看出我的脆弱
我來自何方 我情歸何處
誰在下一刻呼喚我
〈感恩的心〉 作詞:陳樂融

前篇1前篇2。千金難買早知道,人們尋求模式/規則/理論(參考:理論的價值 from Infoweb)。

就像本系列創作的過程,雖然我沿著文本的脈絡閱讀模式/規則/理論,不斷引用《醉漢走路》,所摘選的內容對於讀者而言,是個隨機的過程,選擇的內容散落於書中各處,原有的語意經過重新編輯,藉著再次爬梳過往的書寫文字,匯整成一篇完整的心得報告。(注:其他類似的資訊行為:多數人閱讀文字習慣是選讀及瀏覽、…)

星期五, 12月 22, 2017

Beta17:新聞的二三事(About News)

每一個資訊的產生都有其意義。 有很多時候其實我們都不是該新聞/資訊的受眾,…

嘆電視新聞無限重覆 吳念真一席話引共鳴 | 中央社新聞 CNA NEWS
(中央社台北June 30日電)導演吳念真29日晚間在臉書發文,指出自己偶然聽到路人「對電視新聞無限制重複」,是最沈重的抱怨,引起許多粉絲共鳴
from http://www.cna.com.tw/news/amov/201706305012-1.aspx

新聞台的目的是每個小時要播放新聞,但不是每個小時都會出現我們定義的「新聞」。可能沒有來源,可能不夠有觀眾,可能人力有限不再新編輯,可能世界與社會就是如此這般的平安。無論是哪個理由,都不是因為他們(新聞台)很愛很有熱情地播放。

至於,我們會觀察到這個現象,我們會有所反應,首要的條件是,我們真實地在新聞台前面對面,口對耳。對於不斷重覆的資訊,我們可以有很多種反應,但最不需要的反應是,反感厭惡無奈的種種。

星期三, 12月 20, 2017

在網路環境中獨立V: 教育與對策(上)

Untitled
Finished @Taipei 2016.03.18
Revised @燕巢 2017.12.06, 12.20
系列其他文章連結請見[link]

在文思枯竭之際,讀到以前的筆記。Andy Warhol的名言似乎解決了所有關於如何在網路環境中獨立的大哉問。暫時無法去查明Andy Warhol在什麼話語脈絡之下,當時他為什麼這樣說,但就我的理解來闡釋下去。

機器問題比較少

-機器問題比較少,我比較喜歡當機器(I want to be a machine. Read more..)。 by Andy Warhol
嗯~ 我們跟機器溝通時確實比較單純。它設計了一套機制接受訊號與產生回饋,經過了無數次的實驗,與「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改革,許多機器現在都是beta版,時時在調整,為了節約時間與提升互動經驗。

因為計算機基本邏輯是0與1,不論如何細膩,最終端還是0與1。

接受與機器溝通、大量與機器溝通都不是問題,而是生活上,是否自我意識的選擇偏向了機器,機器的感受、機器的思考、機器的反應。

星期二, 12月 05, 2017

說話與隨機(中:Randomly Speaking)

上篇
「所謂的『英雄』是超越自己的父母、環境、血緣、出身、性格特質,不按寫就的劇本表演,讓大數據對自己的行為無法預測,永遠會給全人類驚喜的人。」 from 羅輯思維



Even we can tell the sun, we're unable to tell the weather.
人生各處充滿著隨機/機遇。我們所謂的「緣份」指的就是「隨機」隨之而來的一切。我自己也有個感覺,常常面對不同人的時候,對同一個議題/問題有了不同的說明。(能書寫在部落格上的(有個「定案」的),往往是自言自語,對象是過去較為無知的自我。)

說話上的「隨機」,其實就如同「布朗運動」。人們彼此用語言來產生碰撞,當中有個別的機遇,也有一體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