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1月 19, 2007

網站設計者在台灣-容易操作使用的網站(web usability)

設計人員期望網站容易操作使用
Symmetry
Symmetry,
uploaded by Sahaab.
本次受訪者普遍不甚重視版面的美觀,除了Diana表示故宮因為本身具有博物館的藝術性質,在設計上不論對外包廠商或是內部團隊仍有所講究,其他受訪者則大多僅要求版面簡單大方、清晰有理(Emma、Issac),版面風格設計上只在設計之初請廠商協助(Jason、Bert),事後即使使用上有問題,亦無再特別地修改,單位裡面也沒有美工專業人員。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學術單位性質,設計人員認為最重要的是把要傳遞的訊息傳遞出去(Charlie),另一方面是因為美感本來就是見仁見志的問題(Gary)。Chen et al.(2005)指出簡單清晰的介面較容易被多數的使用者接受,介面的美觀與否的確不是非常迫切的問題。另外,使用者由於時間的限制或是本身作業的複雜程度,也並非一次完成心目中的作業(Rieh, 2004),清楚明確的內容及介面反而能讓使用者能夠專心在搜尋及瀏覽資訊,有利於使用者重返回先前的搜尋進度,持續進行資訊尋求的動作。

但如果說網站內容繁多或是架構功能複雜,一定要考量到一般使用者可能在知識上的落差(Shneiderman, 2001),不要讓使用者獨自面對陌生的版面風格、資訊架構、功能服務,甚至是技術詞彙,感受與介面溝通的障礙,進而迷路(Jenkins, 2003;Hoscher & Strube, 2000)。可以多多參考其他相似的網站,讓使用者能依循先前相關的心智模式與網站互動(Norman & Draper, 1986),或是用引導或提醒的方式來提供服務,如:說明(online help)、以資料類別分割區塊、網站地圖等,至於如何實作則是資訊架構(IA)的課題。

本文為初稿,引用全文請參考這
本文受訪者名單請參見這
本文的參考文獻

相關連結:

星期五, 11月 16, 2007

資訊方法論工作坊(workshop)

請改連2009.03.13 updated
之前抽空參加由世新大學舉辦的「資訊方法論工作坊」,一方面是和朋友見面,一方面是對這個題目很有興趣。

遇到的人比我想像的還多,雖然中間會有茶敘時間,但聊的不勝盡興。我從上午的10點開始參加,結果我覺得上午場給我的收獲比下午場來的多,因為下午的東西我平常就在做了吧。^^

下午的主軸是「進入」一個情境(場域)之中觀察,在傳統的研究上,是從人類學傳承而來的民族誌(ethnography),實踐的經驗在莊愷群的報告之中寫的很清楚,是個很有挑戰性的研究方法。而在網路上,則由Kozinets發揚光大,形成網路民族誌(Netnography),在玲玲老師的報告中有詳盡的研究方法導引與介紹,實踐方面可參考陳志萍的〈精進網路研究方法-網路民族誌〉,她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已經有4、5年之久(僅是單一的研究喔!),當中有許多她的反思與建議。

第二場的符號學、系譜學是我這次心得的核心。人文(科)學裡面是有許多值得深入的地帶,有多深,因人而異。符號學、系譜學或語藝學裡面的方法本質,很值得做質性研究的人再去細細品味。聽很多同屆或是學弟妹想要研究「資訊行為」,當我聽到時覺得有點驚訝。這是一條漫長無止盡的道路,而且中間的歧路雜多,不是三言兩語就能結束,懷疑大家是否想清楚了。當然,有很「科學」的方式來做這方面的研究,像是「放聲思考」、「問卷」…,但這些只是蒐集資料,離成果還有一大段距離。

是「人文學」還是「人文科學」?蔡鴻濱問底下參與的人。符號在整個文本系統的演變與社會歷史的脈絡?陳明珠反思。鎖碎的資料是如何「浮現」是如何「被排除」?它的「史」?邵軒磊如此介紹。大家一致的想法是:這些方法不是粹純的步驟,而是有靈動性,讓參與者在研究中呼吸、成長、茁壯,不是一個科學上的可信度就可以打發掉樣本數不足這個緊箍咒。

會後我與玲玲老師、學者陳志萍及我的好友育如,一同步行離開。老師們討論到質性研究的辛苦,動輒2、3年,現在很少有學生想跟在這方面的老師底下做研究,大家要的是學位,是想用學位來換金錢。或許企業也應該思考怎樣的研究生才是耐操,才能在最艱苦的時刻為公司效命,而不是張文憑。我之前的社團有一位學姐,聽說她台大歷史研究所唸了4、5年,當時的我很震驚,現在的我反而有點羨慕她。

相關文章:

資訊方法論


星期二, 11月 13, 2007

網站設計者在台灣(web designers in Taiwan)-內容提供者

內容提供者掌握網站的優劣
大部分的設計者重視新聞性或即時性的資訊,希望藉由訊息的發佈與使用者分享,讓使用者更能了解組織的運作。設計者也都能瞭解內容的重要性,並認為需要維護網站內容的權威性及新穎性。這些要求皆符合Tombros(2005)在研究中所指出的資訊行為,亦即尋求資訊的過程中,內容(content)是使用者評估網頁的重要依據

但是如同Bert所言「自己單位的東西自己處理」,大多數的網站設計人員或是資訊人員並非真正的資訊生產者,組織內的其他部門才是真正資料的提供者,如果組織內部不能對網站經營有共同的遠景及態度,將容易導致網站架設完成之後,維護更新上的困難。如果組織內缺乏統合資訊內容提供者的機制,就更容易惡化網站內容過舊不實用的情形,出現如「教授已經離開了,或是一些歷史資料,都沒有更新」(Issac)、「網站連結不進去」(Emma)等降低網站權威性的實例。

一部分原因如同Diana的解釋:「現在都是靜態網頁的型式,不是很容易維護管理」,尤其內容提供者分散於各部門的情況下。如何有效整合更顯困難,所以在網站未來版本規畫上,許多設計者強調網站內容應用資料庫管理,並加入後端管理的機制,希望能由真正提供資料的同仁,直接管理內容的上線出版。像Alice所屬的單位就是如此,「[依同仁的]業務性質來更新網頁,大概有一半的同仁在做這件事」,確實增加網站管理的效應。但這並不是治本之法,就像Charlie所描述的,他認為即使他們的客戶有一個完整的後端管理,若不能專心在內容的維護上,又缺乏長久網站經營及社會責任的精神,那麼再多管理功能也是徒然。

本文為初稿,引用全文請參考這
本文受訪者名單請參見這
本文的參考文獻

相關連結:

星期日, 11月 04, 2007

InfoandWeb:9月份與10月份之造訪次數比較


又一段時間沒有文章了Orz。因為放假就是想休息。我關心的clchung's sharesphere也很久沒分享資訊科學方面的文章。很驚訝這最近資訊與網路多了一半的觀眾,約有1/2的人是從「滷味食譜」,1/5是從「資訊行為」關鍵字來的。不意外,很符合自己當初寫作的期待。就快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