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3月 20, 2025

高雄市長辨論 AI 2018/11/22

放了快七年。可以看看網友的觀點。

一個看著人民說話,一個攻擊著對手說話
一個有好有壞的分析,一個不斷好處的釋出
一個老實的面對痛處,一個不願面對隱藏痛處
給了30年的機會,現在才想到要改變⋯⋯
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高雄高科技 遠遠落後 :南科 竹科 內湖 中科(連薪水價碼都輸)

依舊 韓總想解決高雄問題,其邁只想解決韓國瑜
===
ㄜ... 我聽到韓那邊一直說要 " 立即賺錢 "
然後說陳那邊一直要花錢

我要說的是  有甚麼好康可以"立即賺錢" , 然後 " 不用花錢 不用建設  說硬體要花錢  ,  軟體可以不用花錢 ?  然後可以還債 "

就算真的可以挖石油  不用花錢 ?  真的可以蓋愛情摩天輪  這也可以不用花錢 ? 通通不用花錢
偏鄉也不管了, 不花錢了 , 治水也不花錢 路燈壞了 道路壞了 也都不花錢了 ? 通通不花錢啊 ! 真好 所有的願景  都不用花錢   這是哪來的邏輯 ? 可以說說嗎
===
重復看一次辯論~如果 陳其邁當選高雄市長 高雄負債一定再成長  高雄人民會越來越辛苦過日子
===
放著已經舉債近300億整理的漂漂亮亮的高雄市容,不去賺對岸的觀光財,還要再舉債去作橋頭科學園區來拼產業轉型?陳其邁你是腦袋進水了吧!還是橋頭地區綠營選票的支持者在等著你推動此案,準備賺一大筆土地變更財??
===
陳其邁結論用了 陳菊式的語氣(陳菊團隊寫的文案),但不適合他,唸得很不順。

Jim N
我是大數據專家,陳其邁不要再忽悠了,
我就問你:你的大數據從哪裡來 ?台灣沒有大數據,大數據不是你說有就有,這些數據比石油還貴,這個地球上能做AI升級的只有美國和中國,大數據是AI的基礎!台灣都做不起來你就不要說高雄了!
台灣人的大數據必須要向中國或者美國購買,你準備花多少錢買?按MB計算的哦!
台灣沒有大數據,台灣的大數據都在fb ig youtube twitter 台灣大哥大沒有細膩的數據!
吹牛逼忽悠選票的,你高雄一個城市能把AI做起來,我跑到高雄去撞牆死 !

Sam Yeh
鬼扯! 專家! 大數據就是Big Data! 簡單說就是大的Data Base! 大數據的建立需要大量人才時間金錢和資源! 只要付錢就Okay! 也不是很貴吧!像Artview 3.0是作設計建築和都市發展計劃的軟體! 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大數據研發中心! 中國差美國一大截! Big Data Analyzer 分析師是AI最重要的是人才! 人才培育也是未來熱門的職業!你提FB IG YouTube Twister 只是個人的資料庫是大數據一小部分! 台灣大哥大當然沒有啊!真正大數據中心來自美國政府機構! 一般民間企業只是專於個別領惑! 大數據台灣可能起步慢了! 不代表作不起! 高雄IA城市發展是一個遠景! 先規劃計劃慢慢地發展!總比嘴砲好吧!而新加坡就是從Smart City升級AI城市目前亞洲最好例子!不用憧牆! 只要懂得如何作規劃人才就可以了!

星期二, 3月 18, 2025

從生活出發的寫作(Self_)

我不去正面討論AI,而是討論時間與資訊
藉由討論資訊與時間,可能是最接近討論AI未來的關鍵。

我討論人類是資訊的載體,這可以讓人去思考AI之於人最真實的意義。

我的作為不太直接,這樣的寫作真的有點不合時宜(不好創造利潤)。

星期二, 2月 11, 2025

視每個人為資訊的載體(Humankind as a Media)

每個人都是資訊的載體。
「真正定義資訊的是『連結』,而不是『呈現』或『再現』」。 -哈拉瑞
「關係似乎是人生的一切。我們與每一樣事物都有關係存在」。 -露易絲‧賀
當有人是發話者,輸出資訊,有人就是收信者,輸入資訊。兩個人(以上)可以同時發話,亦可以同時收信(電腦不行)。

但我們一定都遇過一種情境就是,某個食物或是某家餐廳旁人說好吃與稱讚,但自己怎麼吃就是吃不出它的好; 又或者是演講者在說的每個字詞我們都聽得懂,但拼在一起後,我們卻一頭霧水;又或者我們只是聽著聽著就睡著了(邊吃邊睡就少見了)。

資訊可得(availability)

這些則是資訊可得的範疇。
「在圖書資訊學領域中,資訊資源的可得性指的是圖書館/資訊系統內的資源可以提供立即使用的程度。」

星期三, 2月 05, 2025

時間與資訊(中 : Time and Info)

←前篇「不認識時間,是無法成方圓的」。
那個男人回來了,自從黃大(黃文擇)過世後,霹靂布袋戲的新劇終於採用AI還原素還真的聲線,有九成像耶,酷。AI真的是有利有弊,就像AI將鄧麗君帶回舞臺這樣的概念,其實有點... 這個就跟電車難題一樣端看你用什麼角度去看它,這不是一個是非題是一個申論題。 -2024/04/05 程式設計師碎碎唸
單人走春,青田街

時間

事實就是時間一直在走,用「現在」的方式在走。

科技可以保留聲音與影像,讓我們除了長久以來的口述與書籍提供了多幾種選擇,讓音樂可能傳播,讓戲劇/節目可能傳播。藉由資訊的沉浸與充斥,「時間感」往往跟著重塑與變形。

就像是每次看完一場(精心)的電影,出了戲院常有一種與現此時生活的隔離感,一旁的小吃可能不美味,路過的路人小碰撞也無所謂,因為心神還在那齣電影時空裡,還在臺詞的字裡行間中。一本好書、一餐美味、或一場遊戲/工作挑戰都有可能讓人與資訊產生連結,集中投入,而失去時間感。

星期二, 2月 04, 2025

資訊的專屬權利(專利等,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

2018年11月9日 草稿
世間有發現資訊的人,有組合/組織資訊的人,有傳播資訊的人。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給'第一個'發現/組合資訊的人一定的專屬權。傳播資訊也需要一定心力,所以他們也得到某種程度的報酬。

專屬權代表擁有該資訊的發言權,在一定的時間限制內,將資料開展成獨享的金流。利刃的一面是保護付出心血的發現/組合者,另一面則是築起一道城牆讓少數擁有者支持這個系統…。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作者史蒂芬.強森(Steven Johnson)認為,許多的發明不是當初的發明人,也會有其他人完成,因為技術新物質的會合,讓發明得以整合創造。
揆諸歷史,多人同時發明一物之事屢見不鮮,而這一現象對歷史哲學和科學帶來有趣的影響:發明順序的確立,受到基本物理法則或資訊或地球環境的生物性、化學性限製因素有多大程度的影響?…比如說,望遠鏡和顯微鏡在眼鏡問世後不久就出現一事,必然性有多高?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書摘)》p.276
以下引述一些歷史與評論:

星期四, 1月 23, 2025

(All Cited)鹽 SALT

日常都浸在食物與煮食之間,這是我最後選擇的主要資訊。少了文字,少了語言,多了生命/基因,多了料理。認真寫過四五篇料理食物文,以下這則真的是把「鹽的處理」寫得相當完善,有幸拜讀,也請容我全文引用

本文出處康健雜誌[臉書],文/白崎裕子.出處/時報出版
只用鹽就能變得很好吃,但大多人做菜,連鹽巴都放錯。

在各種食譜、調味料和烹飪道具充斥的時代裡,你有沒試過只用必要最低限度的東西,讓一切變得更容易而無負擔 呢?「只用鹽的料理」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可以讓身體想起原本就需要鹽。
「只用鹽」調味才能知道食材的味道!

「只用鹽做菜應該一下子就會感到厭煩吧」有人或許會這樣想,可是這種想法其實錯得離譜。一般提到「五味」是指「甜味」、「酸味」、「苦味」、「鮮味」、「鹹味」等五種味道,其中前面的四種是蔬菜、穀類、肉類和魚貝類等食材本身就有的味道,只有「鹹味」需要另外添加。因此只要能完整呈現食材本身的味道,再加上鹽適度地調味,人的舌頭就能發揮原本的功能,感受到真正的「好吃」。

星期日, 1月 12, 2025

時間與資訊(上 : Time and Info)

閔衛的日記 同刊
每一段關係都需要時間認識。You need time to spend with the relationship. You spend your time in a relationship.在這個概念裡,時間是朋友,也是一段關係。

這麼多年來,看著過去喜歡的人之作品我還是覺得它在發光。唯有作品可以長存,影響後世。

作品

法律是作品,雕刻是作品。
工具書是作品,生活ig圖是作品。
心情好可以創作,心情不好可以創作。

作品可長可短,可遠可深;讓人幸福或讓人受用,皆有初衷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