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蔡康永在2008.10.06中時開卷《本周我在讀》的內容,先作個筆記:
《你在讀誰的部落格?》,原書名叫《業餘者稱霸》,是一本與新聞、電視、唱片創意工作者切身相關的書。在網路工作的作者點出,部落格文化正在侵蝕我們的判斷能力與創作空間,愚昧無知、不需負責的言 論充斥網路;任何業餘廉價的影片都能上傳到YouTube;維基百科上的知識,你無法分辦它是哈佛教授提供還是一個高中生給的錯誤資訊,而這些都是正在發生的事。
我們身在其中,卻沒認真思考,當大家都對部落格文化感到樂觀時,廣告費流向少數人建立的平台,業餘隱形人免費提供資訊, 報紙、電視台、唱片公司經營萎縮,專業人沒錢做出好東西,工作機會越來越少,有錢人越來越有錢。過去,輝煌時代的暢銷歌曲,我們都能朗朗上口,如今我們能分享的記憶越來越少,對流行音樂的傷害已經造成了,下一個將延伸到電視。
星期六, 10月 11, 2008
星期四, 6月 19, 2008
Beta:10 網站流量分析與網站設計(Note)
這篇僅是蒐集來參考用的文章,未做深入探討。
網站設計的宗派/作者:Alan K'necht
這是2001/5/28 發表在中文cnet的文章,內容已經移除,我有找到網友的「備份」,不過這些是放在網站(架構)下來談的議題,我想很多的文獻還是應該從虛擬實境來著手才是。
--
網站流量分析的文章
善用網站流量分析讓你的網站起死回生
應用網站流量分析的初級認識文章。
Using Google Analytics for Improving Library Website Content and Design: A Case Study
溫老師上課提過的,你看過了嗎?值得一看。
PV退休、WV攪局,最棒的網站排行榜在哪?
討論一般用page view分析網站效益的缺失,是篇blog文章。
網站設計的宗派/作者:Alan K'necht
這是2001/5/28 發表在中文cnet的文章,內容已經移除,我有找到網友的「備份」,不過這些是放在網站(架構)下來談的議題,我想很多的文獻還是應該從虛擬實境來著手才是。
--
網站流量分析的文章
善用網站流量分析讓你的網站起死回生
應用網站流量分析的初級認識文章。
Using Google Analytics for Improving Library Website Content and Design: A Case Study
溫老師上課提過的,你看過了嗎?值得一看。
PV退休、WV攪局,最棒的網站排行榜在哪?
討論一般用page view分析網站效益的缺失,是篇blog文章。
星期五, 6月 13, 2008
資訊行為的未來方向(My view of Info Behavior in the future)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 Case, D.的第11、12章以不同的職業、角色、人口統計分類討論各種「區塊」的族群的資訊行為,並展現了不同研究在蒐集資料方法上的多元性及成熟度(也顯示他們的研究經費充足吧!)。以下討論在這個分類架構下或本書寫成時所缺乏的細節:
1. 不同個體的資訊行為
依Case的討論會不容易看到個人特徵(如情緒、Sense Making)、人際(Interpersonal)、情境(Situational)、文化體制(Structual)的影響。例如:科學家與低收入戶的資訊行為與需求必定有很大差異,這個資訊情境上的差異更可能造成個體在行為上差異,如:更會使用工具組織資訊;利用人際間資訊的頻繁程度、依賴程度;接收資訊量的多寡;解決問題的深度與難度等等。
不過我也承認這一塊的知識的確較少,研究者也比較不迫切想要了解。(不過網路的發展卻讓「社會」因素成了一個很好研究的單一題材)
2. 缺少網路使用的討論
本書完成於2002年,彼時關於網路使用的研究的確較現在少許多,不過從他的文章脈絡之中也可以感受到他捨棄且無意經營這方面的文獻。例如在討論到病患的健康資訊行為時(p.264),有論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健康資訊行為的研究日趨重要,但他沒有提出任何當時可以找到關於網路使用的文獻。我想這是再版時,值得注意的一塊。
3. 資訊的Output
我這裡指的是資訊是如何被組織、生產及分享,是giving的概念,人際之間正式/非正式的傳播。因為不論是哪一區塊的群體,都可以發現人際之間的資訊是最大的資訊來源,卻沒有人討論這個資訊來源的源頭是怎麼形塑、傳播的。但我也認為這類研究先天就是很難設計的研究,所以在這本書中也沒有被Case充分討論。(不過也很神奇的,網路讓「Blog分享」變成一個很簡單的題目)
1. 不同個體的資訊行為
依Case的討論會不容易看到個人特徵(如情緒、Sense Making)、人際(Interpersonal)、情境(Situational)、文化體制(Structual)的影響。例如:科學家與低收入戶的資訊行為與需求必定有很大差異,這個資訊情境上的差異更可能造成個體在行為上差異,如:更會使用工具組織資訊;利用人際間資訊的頻繁程度、依賴程度;接收資訊量的多寡;解決問題的深度與難度等等。
不過我也承認這一塊的知識的確較少,研究者也比較不迫切想要了解。(不過網路的發展卻讓「社會」因素成了一個很好研究的單一題材)
2. 缺少網路使用的討論
本書完成於2002年,彼時關於網路使用的研究的確較現在少許多,不過從他的文章脈絡之中也可以感受到他捨棄且無意經營這方面的文獻。例如在討論到病患的健康資訊行為時(p.264),有論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健康資訊行為的研究日趨重要,但他沒有提出任何當時可以找到關於網路使用的文獻。我想這是再版時,值得注意的一塊。
3. 資訊的Output
我這裡指的是資訊是如何被組織、生產及分享,是giving的概念,人際之間正式/非正式的傳播。因為不論是哪一區塊的群體,都可以發現人際之間的資訊是最大的資訊來源,卻沒有人討論這個資訊來源的源頭是怎麼形塑、傳播的。但我也認為這類研究先天就是很難設計的研究,所以在這本書中也沒有被Case充分討論。(不過也很神奇的,網路讓「Blog分享」變成一個很簡單的題目)
Labels(標籤):
資訊行為
星期三, 6月 11, 2008
Beta 9:知識管理(系統)與人性
以下是5/17在世新的演講內容,有叡揚資訊及陳永隆先生的分享。
第一場是 GSS叡揚資訊在知識管理系統的分享,題目是Enterprise 2.0與知識管理-以Vitals/KM客戶應用為例。他們說KMS是要服務各行各業的,是靠「人」來完成軟體服務,所以成本上和傳統的製造業或IT產業很不一樣。需要去觀察客戶平常日生活知識的互動機制,最近在系統中開始推出個人化服務及tag的概念,對產品銷售的成長有顯著的幫助(這一點值得商確,是大家開始越來越了解「KM」想要導入,還是大家看到一個他們想要的系統)。他們有提到運用open source做混搭(Mesh up),這一點我很好奇。叡揚也擁有一些專利:US 6,167,367、中華民國196584號、231907號。也利用產學合作開發一些加值的應用:用自然語言產生關鍵詞、摘要(目前期待詞庫能有多國語言,引擎能自我學習)。
相關網站:
經濟部工業局提升資訊軟體品質(CMMI)計畫網站
知識管理實作-行政知識網
第二場 是陳永隆先生在導入知識管理系統的心得分享。KMS要一百萬。他總是用數據來證明KM與組織績效的關係,在推廣時要說明是導入系統是組織全體受益,知識庫、社群、專家在KM之中的重要性(這讓我想到台灣棒球維基館)。他推薦《啟動你的KM引擎》這本書。而圖資領域的我們應視「知識移轉」、「知識行銷」為專業能力。
系統,組織文化,人性,是三個難以整合的要素(這是我說的)。
第一場是 GSS叡揚資訊在知識管理系統的分享,題目是Enterprise 2.0與知識管理-以Vitals/KM客戶應用為例。他們說KMS是要服務各行各業的,是靠「人」來完成軟體服務,所以成本上和傳統的製造業或IT產業很不一樣。需要去觀察客戶平常日生活知識的互動機制,最近在系統中開始推出個人化服務及tag的概念,對產品銷售的成長有顯著的幫助(這一點值得商確,是大家開始越來越了解「KM」想要導入,還是大家看到一個他們想要的系統)。他們有提到運用open source做混搭(Mesh up),這一點我很好奇。叡揚也擁有一些專利:US 6,167,367、中華民國196584號、231907號。也利用產學合作開發一些加值的應用:用自然語言產生關鍵詞、摘要(目前期待詞庫能有多國語言,引擎能自我學習)。
相關網站:
經濟部工業局提升資訊軟體品質(CMMI)計畫網站
知識管理實作-行政知識網
第二場 是陳永隆先生在導入知識管理系統的心得分享。KMS要一百萬。他總是用數據來證明KM與組織績效的關係,在推廣時要說明是導入系統是組織全體受益,知識庫、社群、專家在KM之中的重要性(這讓我想到台灣棒球維基館)。他推薦《啟動你的KM引擎》這本書。而圖資領域的我們應視「知識移轉」、「知識行銷」為專業能力。
系統,組織文化,人性,是三個難以整合的要素(這是我說的)。
星期一, 6月 09, 2008
跨領域的溝通(Interdicipline)
跨領域的溝通是需要時間與等待
跨領域的溝通是我最近很有興趣的題目。我本身是圖書資訊領域的學生,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其實我們的研究發現,是有越來越多跨學科與跨領域的合作,這些合作開啟科學、人文學、社會學這些領域新的方向。經過上次在5/3性別與醫學教育工作坊的觀察,我再分享幾個未來任舊會遇到的問題:
不應是分享背景知識:這個共識是,不同領域專家聚在一起的目的不應是分享彼此知識上的落差(在事前已經其他教育或討論,可以藉由知識分享的平台等),而是分享我們可能的共同解決方案。這些背景知識可能不應該放到今天的討論範籌,像是那天有許多不懂性別的人在發言,讓討論常常因為跨領域的無知而中斷,反覆說明一些核心上對性別不同認知所造成的詮釋。
不只是尊重,而是信任:信任對方的專業在某方面是凌駕在自己之上的,更甚者,認為自己的專業非專業,因為專業造成侷限的視野。
每個領域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至於是否該獨立一門課實在是值得討探的問題…。大部分醫生們談的融入現有教學有點落入「醫學優先」的思考,他們是尊重了性別差異的存在,但是他們似乎不相信性別在行為影響上決定性關鍵。
性別是個深受社會與文化價值影響的議題,在本次的工作坊當中,常常會看到醫療工作者嘗試用性別的角度去反思過去的醫療與教學經驗,卻還是用「科學」方法與模式去詮釋、闡釋他們所看到的問題,但這些依舊不是性別工作者心中的終極目標:了解個別差異,善待個別差異。對於醫事人員這的確是需要極大的改變及付出(在各行各業也是如此),才能讓我們呼吸時也是自由的,嗅不出性別。
跨領域的溝通是我最近很有興趣的題目。我本身是圖書資訊領域的學生,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其實我們的研究發現,是有越來越多跨學科與跨領域的合作,這些合作開啟科學、人文學、社會學這些領域新的方向。經過上次在5/3性別與醫學教育工作坊的觀察,我再分享幾個未來任舊會遇到的問題:
不應是分享背景知識:這個共識是,不同領域專家聚在一起的目的不應是分享彼此知識上的落差(在事前已經其他教育或討論,可以藉由知識分享的平台等),而是分享我們可能的共同解決方案。這些背景知識可能不應該放到今天的討論範籌,像是那天有許多不懂性別的人在發言,讓討論常常因為跨領域的無知而中斷,反覆說明一些核心上對性別不同認知所造成的詮釋。
不只是尊重,而是信任:信任對方的專業在某方面是凌駕在自己之上的,更甚者,認為自己的專業非專業,因為專業造成侷限的視野。
每個領域都有它存在的價值,至於是否該獨立一門課實在是值得討探的問題…。大部分醫生們談的融入現有教學有點落入「醫學優先」的思考,他們是尊重了性別差異的存在,但是他們似乎不相信性別在行為影響上決定性關鍵。
性別是個深受社會與文化價值影響的議題,在本次的工作坊當中,常常會看到醫療工作者嘗試用性別的角度去反思過去的醫療與教學經驗,卻還是用「科學」方法與模式去詮釋、闡釋他們所看到的問題,但這些依舊不是性別工作者心中的終極目標:了解個別差異,善待個別差異。對於醫事人員這的確是需要極大的改變及付出(在各行各業也是如此),才能讓我們呼吸時也是自由的,嗅不出性別。
Labels(標籤):
溝通
星期四, 5月 29, 2008
回收碳粉匣(Recycle Cartridge)
回收碳粉匣(Google search)似乎是一件麻煩的事(回收電池也是),不過有商機存在。Google網頁的話,最前面幾筆結果都是回收兌換價的訊息,有些人專門做回收再填充的事業,市場價格上便宜許多,但品質不太保證。HP就在網頁上說明二手回收碳粉匣的缺點:
記得當兵的時候,預財士為了節省經費會刻意買二手填充1千元的,而不買HP原廠。當兵期間換過6~8支碳粉匣,確實有一支出現過上述的問題。
回收成本其實不低,要通路配合,要宣導…,不過各家廠商還是用心環保(企業形象的一環)。HP-耗材回收再利用、三星、Epson的資訊都可以查到,通路可以是3C賣場、學校…。也有像榮科實業(合法空匣回收再製)結合心路基金會,一方面回饋心路基金會,一方面作環保。
- 回收碳粉匣因添加物關係常會出現一些異味,長期吸入臭氣,對於肺,支氣管會有影響,嚴重時會造成肺水腫,甚至休克。
- 回收碳粉匣,會出現濺漏碳粉問題。
- 回收碳粉匣的碳粉容易飛散到空氣中,影響到人體健康。
- 回收碳粉匣的化學物質沒有經過管理,相較於原廠碳粉匣,品管上比較嚴格;回收碳粉匣到底添加了哪些化學物質會不會去危害到人體健康,難被論斷。
記得當兵的時候,預財士為了節省經費會刻意買二手填充1千元的,而不買HP原廠。當兵期間換過6~8支碳粉匣,確實有一支出現過上述的問題。
回收成本其實不低,要通路配合,要宣導…,不過各家廠商還是用心環保(企業形象的一環)。HP-耗材回收再利用、三星、Epson的資訊都可以查到,通路可以是3C賣場、學校…。也有像榮科實業(合法空匣回收再製)結合心路基金會,一方面回饋心路基金會,一方面作環保。
Labels(標籤):
網路資源
星期三, 5月 14, 2008
Folksonomy的發展與應用
現在論文來寫個Folksonomy絕對是個值得的題目!!!裡面包含了資訊檢索、資訊結構、資訊組織等相關面向,可以是個廣泛的綜論,也可以是個精細的實驗與建設;可以反思過去,也可以開闊未來。
想對Folksonomy有初步的認識,國內一定得看卜小蝶老師的文章,如〈Folksonomy 的發展與應用〉、〈淺談社會性標記之意涵與應用〉。國外我就不太清楚,看過一些資料,如Folksonomies and Social Tagging Presentation Video,"Folksonomies: A User-Driven Approach to Organizing Content"(大推薦!),及"The Hive Mind: Folksonomies and User-Based Tagging"。國內部落客clchung這篇"Folksonomy - give power to the people"也值得一看。
用在企業的環境可以看這篇HP撰寫的報告;圖書館的環境可以看看PennTags的例子。
我自己比較有興趣的是,把這樣的Social Web,匯整成一個集體的智慧。像是Thomas Gruber做的研究:Where the Social Web Meets the Semantic Web,個人認為這是語意網首先應該走的方向。把這些Folksonomy慢慢有系統地轉化為系統的資訊結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應該也是一個有趣的題目,的確國外也有人做了,發表在今年的IA summit。
想對Folksonomy有初步的認識,國內一定得看卜小蝶老師的文章,如〈Folksonomy 的發展與應用〉、〈淺談社會性標記之意涵與應用〉。國外我就不太清楚,看過一些資料,如Folksonomies and Social Tagging Presentation Video,"Folksonomies: A User-Driven Approach to Organizing Content"(大推薦!),及"The Hive Mind: Folksonomies and User-Based Tagging"。國內部落客clchung這篇"Folksonomy - give power to the people"也值得一看。
用在企業的環境可以看這篇HP撰寫的報告;圖書館的環境可以看看PennTags的例子。
我自己比較有興趣的是,把這樣的Social Web,匯整成一個集體的智慧。像是Thomas Gruber做的研究:Where the Social Web Meets the Semantic Web,個人認為這是語意網首先應該走的方向。把這些Folksonomy慢慢有系統地轉化為系統的資訊結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應該也是一個有趣的題目,的確國外也有人做了,發表在今年的IA summit。
星期六, 5月 10, 2008
淺談研究(Research in 臺大資訊)
=講題=
淺談研究
=講者=
吳家麟(臺大資訊),研究資歷28年
這次演講是對傳統導師工作的調整,把這個廣泛有助學生生涯規畫的概念直接與學生分享。
認為比在一小時的導聚中分享更有效用。
=方法=
適用在資訊還是用打孔辨視,要從一疊厚厚的卡紙去debug的年代。
(這應該也是個謙虛的講法吧,研究的心路歷程與要領應該相去不多)
="Re"+"Search"=
== Search ==
=== Where ===
Journal:在那個年代,中研院的期刊是空運,比大學圖書館早到1個月之久。從研究完成到審稿接受發表:約1年半。
Special Issue:專題邀稿,時效較新。
Proceeding: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有參加的人才會有第一手資料,所以要到處打聽誰參加了。
Books:花費5年左右的時間。
Theses:從頭脈絡一一分析,跟讀書一樣有用。
科技白皮書:為各領域專家嘔心瀝血之作,看出一個國家在該領域的企圖與高度。
===How===
他那個年代與現在有數位內容、數位圖書館的情況大不相同。
老師說那個年代圖書館很重要,但現在網路上隨手可得(許多也是圖書館去訂閱的啊@@)。
卻對於現在有沒有比較好找資料,語待保留。
===When===
(我沒記)
== 編輯 ==
Where to :research notes / files
How to : subject, authors, milestone
每讀完一篇文獻勤作筆記如上述,加強語文能力可以再做佳言摘選。
淺談研究
=講者=
吳家麟(臺大資訊),研究資歷28年
這次演講是對傳統導師工作的調整,把這個廣泛有助學生生涯規畫的概念直接與學生分享。
認為比在一小時的導聚中分享更有效用。
=方法=
適用在資訊還是用打孔辨視,要從一疊厚厚的卡紙去debug的年代。
(這應該也是個謙虛的講法吧,研究的心路歷程與要領應該相去不多)
="Re"+"Search"=
== Search ==
=== Where ===
Journal:在那個年代,中研院的期刊是空運,比大學圖書館早到1個月之久。從研究完成到審稿接受發表:約1年半。
Special Issue:專題邀稿,時效較新。
Proceeding: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有參加的人才會有第一手資料,所以要到處打聽誰參加了。
Books:花費5年左右的時間。
Theses:從頭脈絡一一分析,跟讀書一樣有用。
科技白皮書:為各領域專家嘔心瀝血之作,看出一個國家在該領域的企圖與高度。
===How===
他那個年代與現在有數位內容、數位圖書館的情況大不相同。
老師說那個年代圖書館很重要,但現在網路上隨手可得(許多也是圖書館去訂閱的啊@@)。
卻對於現在有沒有比較好找資料,語待保留。
===When===
(我沒記)
== 編輯 ==
Where to :research notes / files
How to : subject, authors, milestone
每讀完一篇文獻勤作筆記如上述,加強語文能力可以再做佳言摘選。
星期五, 5月 09, 2008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溝通與合作)
以下是4/25(五)參加Diane H. Sonnenwald在臺大舉辦的"Collaborative Small Group Exercise workshop"之簡短心得,跨領域的溝通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很佩服上週在性別與醫學工作坊看到的。
鉅細靡遺
領域背景知識
除了溝通的目的,大家應該自訂自我額外、次要的目標
最最重要的關鍵。
實驗顯示先遠距交流較能在之後的溝通上建立信任
專家=視野侷限,限制創意思考
相信彼此的專業,把責任(自以為的、不必要的)釋放掉
實驗顯示跨領域的溝通在學生(年輕人)身上較有效
轉換溝通、互動的方式
拉開原有的距離,如:減少見面次數、縮短見面時間
馬上分享重點資訊
鉅細靡遺
領域背景知識
產生火花,也會有磨擦
除了溝通的目的,大家應該自訂自我額外、次要的目標
信任
最最重要的關鍵。
實驗顯示先遠距交流較能在之後的溝通上建立信任
專家=視野侷限,限制創意思考
相信彼此的專業,把責任(自以為的、不必要的)釋放掉
實驗顯示跨領域的溝通在學生(年輕人)身上較有效
當溝通不良時
轉換溝通、互動的方式
拉開原有的距離,如:減少見面次數、縮短見面時間
Labels(標籤):
溝通
星期四, 5月 08, 2008
性別與醫學教育工作坊之觀察-跨領域的溝通
簡單的記筆請看這(含工作訪的slides)。
性別(gender)在醫學上對大部分的醫事人員來說還是陌生的觀念,以往有許多陋習,就連社會的價值觀也受到影響,想要推廣的確會受到反抗與抵制。這種心態在知識管理有被廣泛討論到。Chris Argyris就提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以下四種價值觀來計劃本身的行為:1)維持單方面的控制,2)將「成功的部分極大化,「失敗」的部分極小化,3」壓抑負面情緒,4)儘量保持「理性」。這些傳統上在醫療行為上握有較大的權利醫事人員(其實主要是討論醫師),在現今越來越講求平等正義與公開透明的社會下,醫學倫理、性別等議題常備受爭議與批判,有些人選擇逃避問題,有些顧左右而言他,有些認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少部分人才慢慢意識到應有的敏感與反省力,專業使人有盲點,規避學習,一個開放的心與真正理性的思維才能避免謬誤一再發生。
另外,有別於醫學的學問是可用言簡的統計、有目的之圖表顯示其知識主張,談論性別這個議題時,常常是用個案、經驗、歷史(史例)來描述他們所看到的"現象",再加以詮釋、分析,討論其在社會脈絡、文化底層之涵意,兩者在建構其知識體系時有相當不同的方法論,簡單的說,一個是偏量性研究,一方是偏質研究。Workshop期間常常聽到醫生們談到融入現有教學時,落入「醫學優先」的思考。他們習慣用科學方法與模式(利用Evaluation、統計學)去詮釋他們所看到的醫學/生理上「性」的差異,再闡釋兩性之間可能有的平等與不平等。他們是尊重了性別差異的存在,但是他們似乎還不相信性別在行為上決定性關鍵的影響力,他們不夠尊重性別研究者的專業。不過,席間有相當聰穎的女醫師懂得利用自己在醫學上的優勢,使用對方偏好的「語言」,對事不對人地討論這個議題,兩性都有被不友善對待的經驗,只是現在似乎女性還是處在相對的弱勢,這種性別權利規則:父權體系,非一人之錯誤。
在〈左右腦並用〉(於《知識管理》HBR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中Dorothy Lenonard、Susan Straus討論到同質性團隊與異質性團隊。前者組員有差不多的興趣,受過類似的訓練,之間很好溝通,事情做起來可以一帆風順,相對的,彼此因為擁有類似的認知行為,很難激盪出創意的火花;後者則剛好相反,因為彼此用不同方式吸收資料,用不同方式解決問題,夜會在一起常常衝撞出不一樣思維創意,但也因為如此,常常造成之間的摩擦。我個人在這場工作坊的觀察也得到類似的觀察,對於性別研究者或醫事人員我想應當都有衝擊。
我喜歡賴其萬先生在最後引用R. L. Woosley(1997)的,“An academic who only presents facts is not a teacher; a teacher is one who nurtures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reby modifies behavior and patterns of thinking for a lifetime”。好好思考一位教育者的位置吧,我們怎麼教育下一代,下一代又將怎麼回顧他們的上一代。
跨領域的溝通是需要時間與等待
性別(gender)在醫學上對大部分的醫事人員來說還是陌生的觀念,以往有許多陋習,就連社會的價值觀也受到影響,想要推廣的確會受到反抗與抵制。這種心態在知識管理有被廣泛討論到。Chris Argyris就提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以下四種價值觀來計劃本身的行為:1)維持單方面的控制,2)將「成功的部分極大化,「失敗」的部分極小化,3」壓抑負面情緒,4)儘量保持「理性」。這些傳統上在醫療行為上握有較大的權利醫事人員(其實主要是討論醫師),在現今越來越講求平等正義與公開透明的社會下,醫學倫理、性別等議題常備受爭議與批判,有些人選擇逃避問題,有些顧左右而言他,有些認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少部分人才慢慢意識到應有的敏感與反省力,專業使人有盲點,規避學習,一個開放的心與真正理性的思維才能避免謬誤一再發生。
跨領域的溝通技巧
另外,有別於醫學的學問是可用言簡的統計、有目的之圖表顯示其知識主張,談論性別這個議題時,常常是用個案、經驗、歷史(史例)來描述他們所看到的"現象",再加以詮釋、分析,討論其在社會脈絡、文化底層之涵意,兩者在建構其知識體系時有相當不同的方法論,簡單的說,一個是偏量性研究,一方是偏質研究。Workshop期間常常聽到醫生們談到融入現有教學時,落入「醫學優先」的思考。他們習慣用科學方法與模式(利用Evaluation、統計學)去詮釋他們所看到的醫學/生理上「性」的差異,再闡釋兩性之間可能有的平等與不平等。他們是尊重了性別差異的存在,但是他們似乎還不相信性別在行為上決定性關鍵的影響力,他們不夠尊重性別研究者的專業。不過,席間有相當聰穎的女醫師懂得利用自己在醫學上的優勢,使用對方偏好的「語言」,對事不對人地討論這個議題,兩性都有被不友善對待的經驗,只是現在似乎女性還是處在相對的弱勢,這種性別權利規則:父權體系,非一人之錯誤。
在〈左右腦並用〉(於《知識管理》HBR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中Dorothy Lenonard、Susan Straus討論到同質性團隊與異質性團隊。前者組員有差不多的興趣,受過類似的訓練,之間很好溝通,事情做起來可以一帆風順,相對的,彼此因為擁有類似的認知行為,很難激盪出創意的火花;後者則剛好相反,因為彼此用不同方式吸收資料,用不同方式解決問題,夜會在一起常常衝撞出不一樣思維創意,但也因為如此,常常造成之間的摩擦。我個人在這場工作坊的觀察也得到類似的觀察,對於性別研究者或醫事人員我想應當都有衝擊。
我喜歡賴其萬先生在最後引用R. L. Woosley(1997)的,“An academic who only presents facts is not a teacher; a teacher is one who nurtures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reby modifies behavior and patterns of thinking for a lifetime”。好好思考一位教育者的位置吧,我們怎麼教育下一代,下一代又將怎麼回顧他們的上一代。
Beta 8:性別與醫學教育工作坊之觀察記錄
以下是我在5/3性別與醫學教育工作坊觀察到的記錄:
賴其萬先生提到他們之前有用「Email開會」(很特別囉!),有人率先發難之後,氣氛就漸漸「吵」熱起來,有討論,有辯論,等到正式見面之後大家對一些主題更有共識。
他又提到一位黑人女教授的告白,因為她有"triple minorities",黑人、女性、小兒痲痺患者,所以社會給予更多幫助,讓她有機會出頭天。
這群人會自稱自己為「醫事人員」、「醫療團隊」、「gatekeeper」,包含醫師、護士、護理師、技工、行政人員…(需再觀察)。
發現他們的確常常使用個案研究(在上「資訊行為」時課文談論到的),撰寫個案報告、分析個案、討論個案情況。但常常有盲點,例如:不夠客觀、不正常的醫病關係,所以有了PBL的教學法,哈佛醫學院提出的4 box for direction等。
Labels(標籤):
筆記
星期一, 4月 28, 2008
台灣棒球維基的聚會-社群經營(Meet wiki, meet users)
初次參加了台灣棒球維基的聚會,遇到了三位極積參與的使用者、台灣棒球百年特展的策展助理及推廣員,還有好久不見的忠諺學長。以下是我的心得:
1.參與者的力量
創站初期那幾位熱血的使用者,如羅倫佐、幻象兩千、子毓貓、Ateng、An5566dy… (還有很多啦),感激這群使用者曾為這片園地付出的一切,令人感到同在共有的滿足,使用者參與的系統才有存在延續的意義。在企業的環境裡常常談到知識管理、團體合作、共同研發、創新,這些都是相同的議題,是要依靠社群中的每一份子貢獻一點一滴,(軟體)建設才能永續經營。任何的流失我們都是不願意見到的,也希望多些像小綾仔的女生參與貢獻。
籍由這次聚會我更加認識球迷朋友對棒球的熱情,任何一件小事對他們來說都是值得注目及討論的話題:球場上的誤判、球場數量的多寡、紅葉冒名出賽、職棒的經營手法等等,雖然他們(觀眾)不是政策的主導或球賽的執行者,更不可能是當中的投資報酬者(精神心靈層面上是!),但任何一個聲音都應該被尊重,人心是需要被滿足的。這種服務態度是一個長久經營者應有的精神,這樣的滿足可以累積起更正向的使用者經驗,足以產生出更長期的報酬。投資不該只是在硬體/軟體之上,品牌、服務、人力等軟性價值導向的發展是臺灣產業更該用心經營的一塊。
在運動經營裡面(其實可以擴到到任何專業)沒有人是專家(幻象語),人人有立場,人人得發言。(下一篇:執行者與數位內容)
可參考:
1.參與者的力量
創站初期那幾位熱血的使用者,如羅倫佐、幻象兩千、子毓貓、Ateng、An5566dy… (還有很多啦),感激這群使用者曾為這片園地付出的一切,令人感到同在共有的滿足,使用者參與的系統才有存在延續的意義。在企業的環境裡常常談到知識管理、團體合作、共同研發、創新,這些都是相同的議題,是要依靠社群中的每一份子貢獻一點一滴,(軟體)建設才能永續經營。任何的流失我們都是不願意見到的,也希望多些像小綾仔的女生參與貢獻。
籍由這次聚會我更加認識球迷朋友對棒球的熱情,任何一件小事對他們來說都是值得注目及討論的話題:球場上的誤判、球場數量的多寡、紅葉冒名出賽、職棒的經營手法等等,雖然他們(觀眾)不是政策的主導或球賽的執行者,更不可能是當中的投資報酬者(精神心靈層面上是!),但任何一個聲音都應該被尊重,人心是需要被滿足的。這種服務態度是一個長久經營者應有的精神,這樣的滿足可以累積起更正向的使用者經驗,足以產生出更長期的報酬。投資不該只是在硬體/軟體之上,品牌、服務、人力等軟性價值導向的發展是臺灣產業更該用心經營的一塊。
在運動經營裡面(其實可以擴到到任何專業)沒有人是專家(幻象語),人人有立場,人人得發言。(下一篇:執行者與數位內容)
可參考:
星期五, 4月 25, 2008
IBM軟體發展策略
== 2008/3/26的演講 ==
講者:大中華區軟體產品處產業解決方案 陳永生總經理
演講題目:IBM 軟體策略
淡江資工所畢(當時在安居街樂業街)
76年8月退伍,76年11月2日(這不是剛好我滿4歲那天!)進入IBM工程師
初級→高級→顧問→ technical工程師
↘轉manager →consultant業務
(我想我就乖乖地當個information specialist,工程師不是我的性格)
== 90年代IBM的困境 ==
1992年開始虧損,轉型,併 PWCC(業務諮詢) →產業解決方案
===IBM賣硬體部門====
人太多,層級多,人力成本大
生產量不夠大,不如讓別人去以量制價(成本)
(這方面有相當多的書籍討論到,如:誰殺了IBM、IBM浴火重生)
===IBM的OS==
OS2 複雜,想太多,而是PC是給普羅大眾的,簡單親和
MS-DOS 親和
== 各營收比重 ==
各家的硬體差別不大,功能相似
== 2002 Sam Palmisano時代 ==
*Move to high-value
*Intergrated globally and locally
*To facilitate innovation in global space
*Reshape value
=== 作為 ===
*將Innovation IT化
*Time to Market
*Flexibilty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Custormized for your industry
採購中心:2005年 換到中國琛圳
== IBM的軟體 ==
=== Leadership in Middleware ===
*OS:Microsoft
*Middleware:IBM > Oracle
*Enterprise Application:SAP > Oracle
=== 旗下的軟體品牌 ===
*Websphere
*Tivoli(併購)
*Rational(併購)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otus(併購):企業組織溝通的入口
=== 軟體研發管理 ===
1.PM(專案管理)
2.軟體研發
外包 2/3:臺灣的宏瞻、鴻威、緯創(local Info Service)
自己內部 1/3
(全球化的策略,與在地化的思考,有時平衡點很難去抓,IBM是個很好的示範)
== 人力資源 ==
(這是回應臺下的問題)
資策會不再雇用研究所以下人才
IBM不分學歷,只看能力
Entry-Level-Training(ELT):時間縮短,3個月
== IBM臺灣組織圖 ==
(無)
(演講中這張圖還滿清楚的,只是來不及畫完與理解。這個(矩陣式)組織值得學習。)
---
這一陣子瀏覽到許多軟體、資訊服務廠商提供給系統開發者(developer)的參考資源,這塊是資訊組織可以去探究的一環,如何讓公司內部的文件(/知識/資訊)外顯化,有系統地提供給外部的人員,不偏不頗,有效有用。(涉及到的領域有知識管理、資源管理、資訊組織(資訊結構)、介面設計、使用者行為,我以後再來研究吧)
developer networkThe Yahoo! User Interface Library (YUI) Design Pattern Library
講者:大中華區軟體產品處產業解決方案 陳永生總經理
演講題目:IBM 軟體策略
淡江資工所畢(當時在安居街樂業街)
76年8月退伍,76年11月2日(這不是剛好我滿4歲那天!)進入IBM工程師
初級→高級→顧問→ technical工程師
↘轉manager →consultant業務
(我想我就乖乖地當個information specialist,工程師不是我的性格)
== 90年代IBM的困境 ==
1992年開始虧損,轉型,併 PWCC(業務諮詢) →產業解決方案
===IBM賣硬體部門====
人太多,層級多,人力成本大
生產量不夠大,不如讓別人去以量制價(成本)
(這方面有相當多的書籍討論到,如:誰殺了IBM、IBM浴火重生)
===IBM的OS==
OS2 複雜,想太多,而是PC是給普羅大眾的,簡單親和
MS-DOS 親和
== 各營收比重 ==
Item | Revenue | Profit |
---|---|---|
硬體 | 30% | 30% |
服務 | 50% | 30% |
軟體 | 20% | 40% |
== 2002 Sam Palmisano時代 ==
*Move to high-value
*Intergrated globally and locally
*To facilitate innovation in global space
*Reshape value
=== 作為 ===
*將Innovation IT化
*Time to Market
*Flexibilty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Custormized for your industry
採購中心:2005年 換到中國琛圳
== IBM的軟體 ==
=== Leadership in Middleware ===
*OS:Microsoft
*Middleware:IBM > Oracle
*Enterprise Application:SAP > Oracle
=== 旗下的軟體品牌 ===
*Websphere
*Tivoli(併購)
*Rational(併購)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otus(併購):企業組織溝通的入口
=== 軟體研發管理 ===
1.PM(專案管理)
2.軟體研發
外包 2/3:臺灣的宏瞻、鴻威、緯創(local Info Service)
自己內部 1/3
(全球化的策略,與在地化的思考,有時平衡點很難去抓,IBM是個很好的示範)
== 人力資源 ==
(這是回應臺下的問題)
資策會不再雇用研究所以下人才
IBM不分學歷,只看能力
Entry-Level-Training(ELT):時間縮短,3個月
== IBM臺灣組織圖 ==
(無)
(演講中這張圖還滿清楚的,只是來不及畫完與理解。這個(矩陣式)組織值得學習。)
---
這一陣子瀏覽到許多軟體、資訊服務廠商提供給系統開發者(developer)的參考資源,這塊是資訊組織可以去探究的一環,如何讓公司內部的文件(/知識/資訊)外顯化,有系統地提供給外部的人員,不偏不頗,有效有用。(涉及到的領域有知識管理、資源管理、資訊組織(資訊結構)、介面設計、使用者行為,我以後再來研究吧)
星期二, 4月 15, 2008
二週年(2nd Anniversary for InfoandWeb)
今天是2008年4月15日,資訊與網路滿2週歲\\^o^// 對我而言這實屬相當難得的經驗。初衷卻多半打了折扣:首先,雖然我不斷地練習寫作與表達,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與學習我依然發覺自己不擅言語,特別是當我真的想要說些什麼重要事情的時候。上臺報告、當小組組長、當兵…,不論完成多麼重大或壓力沉重的工作(專案…),累積了多少經驗,在語言表達上總是欠缺,每次和別人聊天我都需要經過準備才能安恙無失。上天是很公平的,席慕蓉說「那時候妳就會明白生命中所有殘缺的部分原是一本完整的自傳裡不可或缺的內容」(《時光九篇》)。
這個部落格也一樣吧,不論我怎麼寫,離我設定的遠景依舊差距相當遙遠,一己之力畢竟有限。還是想找些朋友一起寫,為了這個範圍廣泛專題:「生活,從資訊到網路,從網路到資訊」,像Mr./Ms. Days那樣,互動的感覺。真的很歡迎大家一起來~
二年前因為Google我開始了第一篇文章,接著寫了自己最喜歡的「補書系列」(資料典藏會是我一輩子的愛吧),寫了喜歡的del.icio.us和Opera。那年8月,找了朋友開始實現願景(不過他們也只寫了那一篇XD)。當兵前後才慢慢把05-06年自己關於使用者行為研究的心得放到blog上面(事實上離研究結案已過了半年@@,沒東西可以發揮了才亦步亦趨地寫)。然後到最近退伍後,找了二份打工,深入接觸越來越多元的事物,才又「雜亂」地寫起來,但大部分都叫它們「筆記(Beta)」。如此簡單賅要整理完,感覺好像這裡滿滿都是學術生硬的資料,其實這個blog最重要、閱讀人口最多是文章是「滷味食譜」等食住玩樂的內容XD。
這是個有趣又讓我高興的結果;對每個人最重要的事情還是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個部落格也一樣吧,不論我怎麼寫,離我設定的遠景依舊差距相當遙遠,一己之力畢竟有限。還是想找些朋友一起寫,為了這個範圍廣泛專題:「生活,從資訊到網路,從網路到資訊」,像Mr./Ms. Days那樣,互動的感覺。真的很歡迎大家一起來~
二年前因為Google我開始了第一篇文章,接著寫了自己最喜歡的「補書系列」(資料典藏會是我一輩子的愛吧),寫了喜歡的del.icio.us和Opera。那年8月,找了朋友開始實現願景(不過他們也只寫了那一篇XD)。當兵前後才慢慢把05-06年自己關於使用者行為研究的心得放到blog上面(事實上離研究結案已過了半年@@,沒東西可以發揮了才亦步亦趨地寫)。然後到最近退伍後,找了二份打工,深入接觸越來越多元的事物,才又「雜亂」地寫起來,但大部分都叫它們「筆記(Beta)」。如此簡單賅要整理完,感覺好像這裡滿滿都是學術生硬的資料,其實這個blog最重要、閱讀人口最多是文章是「滷味食譜」等食住玩樂的內容XD。
這是個有趣又讓我高興的結果;對每個人最重要的事情還是生活的點點滴滴。
Labels(標籤):
我與網路
星期三, 4月 09, 2008
星期二, 4月 08, 2008
Beta 6:數位的臺灣不只有一丁點大
今天又是充實的一天。早上唸書,下午上課,開會。整個人陷入思考當中。從紙本的資料找回數位內容,這層感受似乎又更加深一層。
臺灣在整個資訊產業其實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拿網路使用比例來說,根據Business 2.0(The World of the Internet)的整理,臺灣使用網路的人口占整人口的63%,是亞洲第4,在這張地圖中我們似乎看到一個資訊強國,在這個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但結果似乎並非如此,類似Youtube、del.icio.us、slideshare這些創意的服務很少發生在臺灣(所以很高興看到地圖日記的成功?)。如同林盈達先生(〈基因決定國家產業發展〉)所說的:「在軟體設計的產品以及企業…都需要大量與使用人員接觸,這種需要與人接觸互動非常頻繁才能產生穩定持續銷售的模式,台灣似乎不太擅長。也就是box moving business可以做得很好,但是service intensive business就比較不行」,這個基因怎麼改造(林盈達先生指的是「好鬥」),或需不需要改造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我也在想我們這群「70後」是不是會為臺灣走出另一個方向。
2008年4月HBR,如:Google:會思考的創新引擎、哈佛個案研究:智財權生存戰 評論篇、「有聽沒到」的領導惡習、打造企業的「維基」基因,也都值得一看。
Free! Why $0.00 Is the Future of Business,如果看膩了「Open」的討論,不如看看原來「Free」可以是個夯的商業賺錢模式。在極其複雜的環境之下,怎麼保持簡單好用則是另一個不錯的目標:The Brash Boys at 37signals Will Tell You: Keep it Simple, Stupid。
臺灣在整個資訊產業其實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拿網路使用比例來說,根據Business 2.0(The World of the Internet)的整理,臺灣使用網路的人口占整人口的63%,是亞洲第4,在這張地圖中我們似乎看到一個資訊強國,在這個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但結果似乎並非如此,類似Youtube、del.icio.us、slideshare這些創意的服務很少發生在臺灣(所以很高興看到地圖日記的成功?)。如同林盈達先生(〈基因決定國家產業發展〉)所說的:「在軟體設計的產品以及企業…都需要大量與使用人員接觸,這種需要與人接觸互動非常頻繁才能產生穩定持續銷售的模式,台灣似乎不太擅長。也就是box moving business可以做得很好,但是service intensive business就比較不行」,這個基因怎麼改造(林盈達先生指的是「好鬥」),或需不需要改造則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我也在想我們這群「70後」是不是會為臺灣走出另一個方向。
2008年4月HBR,如:Google:會思考的創新引擎、哈佛個案研究:智財權生存戰 評論篇、「有聽沒到」的領導惡習、打造企業的「維基」基因,也都值得一看。
Free! Why $0.00 Is the Future of Business,如果看膩了「Open」的討論,不如看看原來「Free」可以是個夯的商業賺錢模式。在極其複雜的環境之下,怎麼保持簡單好用則是另一個不錯的目標:The Brash Boys at 37signals Will Tell You: Keep it Simple, Stupid。
星期二, 3月 18, 2008
消費糾紛怎麼辦?
2008.3.26 Updated:在美國消費糾紛的處理方式。
之前我好朋友在臺北國際書展,被業務當場說服買一套價值80,000的電腦課程(可分期付款),回到家後尋問朋友和老師,才後悔做這個決定。老師學理工的,跟我朋友分析這類電腦課程可能的通病及盲點,之後說了很多法律上的行動:7天試用期(退貨解約)、可詢問各縣市消保官、要退動作要快等。那個晚上我們就卯起勁來上網查詢相關資訊。
事實上,有相當多關於消費糾紛的網站可以在這時候供參考協助(瞧我朋友緊張的樣子@@)。這類網站最大宗算是政府網站,也是最可靠值得信任的參考來源。
另外,還有許多民間自助團體的網站,許多都有存證信函的範例:嶺東蝸牛社(主要是住宿)、阿峰的法律部落格、訴狀宅急便(提供專業的訴狀,除了存證信函,還有車禍和解書、房屋租賃合約書、員工保密合約書、訴願書…)等。
美國的消費糾紛可以參考這篇。
之前我好朋友在臺北國際書展,被業務當場說服買一套價值80,000的電腦課程(可分期付款),回到家後尋問朋友和老師,才後悔做這個決定。老師學理工的,跟我朋友分析這類電腦課程可能的通病及盲點,之後說了很多法律上的行動:7天試用期(退貨解約)、可詢問各縣市消保官、要退動作要快等。那個晚上我們就卯起勁來上網查詢相關資訊。
事實上,有相當多關於消費糾紛的網站可以在這時候供參考協助(瞧我朋友緊張的樣子@@)。這類網站最大宗算是政府網站,也是最可靠值得信任的參考來源。
-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常見問答:殯葬消費糾紛…可輸入主題關鍵字查詢
- 北縣法制局 1950消費者保護課-寫存證信函的要點…,整理許多可供參考的資訊、電話(簡單的網頁,卻是滿滿的用心)
- 消基會的網站裡有一個消費錦囊,包括了食、住、行、樂、醫藥、美妝、金融等相關消息及處置措施;存證信函範例;團體訴訟;預防詐騙。內容豐富,還可以搜尋。例:訪問買賣於七日內為退貨解約之通知
- 台灣消保會則有設置一個討論區供大眾諮詢。個案彙整及相關法規(如:消保法)相信都對一時不知怎麼處理消費糾紛的民眾都有即時的幫助(但有些功能要登入Orz)
另外,還有許多民間自助團體的網站,許多都有存證信函的範例:嶺東蝸牛社(主要是住宿)、阿峰的法律部落格、訴狀宅急便(提供專業的訴狀,除了存證信函,還有車禍和解書、房屋租賃合約書、員工保密合約書、訴願書…)等。
美國的消費糾紛可以參考這篇。
星期三, 3月 12, 2008
Beta No.5:資訊行為與「資訊」(information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因為上課的關係,又重新讀Case, D.的Looking for Information。實實在在的一本好書,對認識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ur)非常有幫助。之前對它的誤會真大 XD
昨天討論到「資訊」的本質,內容範圍主要是出自於Case(2002)的第三章。當然非常不好讀,內容抽象,相當哲學,但是在處理網站設計、資訊架構、網路工程、系統計設、資訊服務、資料庫等等與資訊相關主題時都極需去思考的根、核心的議題(昨天與J的對話真棒,知識是根)。
這章處理的議題在90's前就已被充分探討,直至今日許多當年研究者的主張依舊具有價值,可見得「資訊(information)」的概念並擴大或縮小,只是看待「資訊」的角度有慢慢轉移。
(以上是我整理的對照,非Case(2002)的本意)
最重要的是:"Information involve the human mind, either in the creation, perception, or interpretaion of information"。這是為什麼資訊很重要,卻很難被瞭解。臺灣缺乏的思考大概也就在這一塊了。
參考資料:Case, D (2002),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 Needs and Behaviour
昨天討論到「資訊」的本質,內容範圍主要是出自於Case(2002)的第三章。當然非常不好讀,內容抽象,相當哲學,但是在處理網站設計、資訊架構、網路工程、系統計設、資訊服務、資料庫等等與資訊相關主題時都極需去思考的根、核心的議題(昨天與J的對話真棒,知識是根)。
這章處理的議題在90's前就已被充分探討,直至今日許多當年研究者的主張依舊具有價值,可見得「資訊(information)」的概念並擴大或縮小,只是看待「資訊」的角度有慢慢轉移。
過去討探的 | 現在觀注的 | |
---|---|---|
#1 Uncertainty? | → | allow for common sense notions of information used in everyday discourse; |
#2 Physicality? | → | allow for internally generated information as well as externally generated information; |
#3 Structure/ Process? | → | allow for types of information beyond that needed for "solving a problem" or "making a decision"; |
#4 Intentionaliy? | → | allow unintentional origins of information as well as for purposeful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
#5 Truth? | → | admit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sources as well as formal sources; |
最重要的是:"Information involve the human mind, either in the creation, perception, or interpretaion of information"。這是為什麼資訊很重要,卻很難被瞭解。臺灣缺乏的思考大概也就在這一塊了。
參考資料:Case, D (2002),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 Needs and Behaviour
星期日, 3月 02, 2008
星期二, 1月 29, 2008
網站設計者在台灣--資訊架構是網站設計(內容)的核心價值
Rosenfeld & Morville(2004)在《資訊架構學》一書中將此範籌的議題詳細討論。兩位作者所謂的資訊架構,指的是「資訊空間中的結構性設計,讓任務(task)的完成更容易,對資訊內容的存取更直接」,與之相關的過程如設計結構(structuring)、決定組織(organizing)、歸類(labeling)等。「設計結構(structuring)就是決定網站中資訊「單元」(atom)的粗細程度,並決定這些資訊單元之間的關係。決定組織(organizing)就是把這些元件組合成有意義而且各有特色的類別。歸類(labeling)就是找出該如何來稱呼這些類別的名稱,以及一系列導覽這些類別的鏈結。」
在訪談過程中,經常發現設計者談論到資訊架構範圍的議題,如受訪者Charlie在談論網站設計的理念時,希望「[使用者]2-3個click之內就看到他要的內容」、「不要讓[使用者]的視覺一直飄移」等等,但遺憾的是,資訊架構多半不是設計者網站設計時最主要的焦點,或者說未經系統化地規劃及執行的過程。這次受訪單位的網站規模雖然不是都特別龐大,但要「讓使用者一看就知道他所需要的資料在哪邊」(Jason),的確必須在資訊架構上多花一點功夫。相關研究也證實,一個分類不明、不符合使用者認知的瀏覽系統,是會影響使用者使用網站的效度,甚至迷失在網站當中,耗費過多時間在尋求資訊(Gullikson et al., 1999;Lazar et al., 2003)。另外,對網站管理者而言,還要付上再次建造、維護、和訓練的代價,甚至傷害了品牌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從本研究受訪者的分享,可歸納出以下不同層面的問題:
本文為初稿,引用全文請參考這(PDF)。
本文受訪者名單請參見這。
本文的參考文獻。
在訪談過程中,經常發現設計者談論到資訊架構範圍的議題,如受訪者Charlie在談論網站設計的理念時,希望「[使用者]2-3個click之內就看到他要的內容」、「不要讓[使用者]的視覺一直飄移」等等,但遺憾的是,資訊架構多半不是設計者網站設計時最主要的焦點,或者說未經系統化地規劃及執行的過程。這次受訪單位的網站規模雖然不是都特別龐大,但要「讓使用者一看就知道他所需要的資料在哪邊」(Jason),的確必須在資訊架構上多花一點功夫。相關研究也證實,一個分類不明、不符合使用者認知的瀏覽系統,是會影響使用者使用網站的效度,甚至迷失在網站當中,耗費過多時間在尋求資訊(Gullikson et al., 1999;Lazar et al., 2003)。另外,對網站管理者而言,還要付上再次建造、維護、和訓練的代價,甚至傷害了品牌價值。
| |
中國生產力中心-組織圖 | 故宮-網站導覽From Infoweb |
- 內容本身組織的困難,如複雜的立法資訊,或者內容本身的模糊性、異質性、差異極大的不同觀點;
- 內容資料量大,選擇適當的組織系統,如Diana要面對不斷擴增的內容;
- 導覽系統的組織,例如要處理過多的選項需求、需要針對首頁設計多樣版型、用引導式或提醒式的方式來作服務;
- 標籤命名,例如按照需求分類,正確無誤地命名標示資訊;
- 搜尋系統,例如利用Google提供的服務搜尋該單位的網站。
本文為初稿,引用全文請參考這(PDF)。
本文受訪者名單請參見這。
本文的參考文獻。
星期一, 1月 28, 2008
工作經驗(Beta No.4)
沒有一個地方無距離,沒有地方有真正的諾言。
工作職場上,有一位前輩講過一些話讓我印象深刻,深刻的原因是我被語言利用了。
她在面試時跟我說,「我覺得你的能力可能拿時薪對你不公平,我試著幫你弄看看,Case by case算。」面試完我天真地以為我會接到很有挑戰性的工作,然後認真有幹勁地迎接每個工作日,然而…(抱怨的話多說無益)。我調整了我對這份工作的步伐,想說就這樣安安穩穩做下去,如果屆時考試壓力大忙碌不過來,那就請辭專心準備考試(話說回來,我這個人怎麼可能專心)。結果她上禮拜不知道看上我哪一點,要我以這一個月以來的經驗,再多負責掌控整個專案的進度與規畫,我用心地與她討論,心中盤算著新工作可能額外帶給我的壓力。這時她對我如是說,「或許我可以跟公司那邊說說看,幫你調個薪,因為我知道管理的工作會比較重。」這次我只是聽著。
第三次發生在今天,接近下班時她邊收拾東西邊催促我也趕快下班吧(每次她準時下班總會應我這樣講),和我聊說新來的工讀生如何?還上手嗎(因為他非本科系)?又問起我GRE準備得如何?我說應該還可以,需要再用點心,她問說要不要就直接來上班?我笑而不答。接著她就關心起我是否感到工作繁重喘不過氣來~~,然後她緩緩說道:「撇開薪水的問題,能試著從管理中學習,也是不錯的經驗。」
她的言下之意我聽得很懂了,其實對於金錢我想得很清楚,現在是我理虧,只能給兩天專心工作,但是資料庫是我的最愛,我熱情所在,任何代價或委屈我都願意付出或承擔。這輩子就一次,沒有必要抱怨一輩子,一分秒都不必要。這輩子就一次,放手一搏也就這麼一次。
距離諾言應該遠一點才是!
星期五, 1月 04, 2008
今日工作進度及問題(Beta No.3-Issue in Citation Index Database)
忙了兩天,還是在同一本期刊:教育研究集刊,進度約850筆,跟我預期的差很多。再重新整理常見的問題:
1.編者、譯者、主編無注記2.書籍、博碩士論文沒有判定出來3.資料打錯字,錯字率滿高的(昨天比較誇張)4.各外文作者無以「|」區隔,如以下(紅色為錯誤):Benne, K. D.|C. Kridel, R. V. Bullough|P. ShakerLeithwood, K., Jantzi, D.,|Steinbach, R.Steiner-Khamsi, G.|A. Nóvoa & M. Lawn5.普遍來說,外文輸入錯誤的比例會比一般高!!
再,簡略分析分類到B、J、W、T、C、O的錯誤率(草稿):
B:4成,分辨不出來主要原因:
…(尚未記錄)
J:不到1成,
但有近5成的期刊分類到其他類別
W:不到1成,分辨不出來主要原因:
誤辨有網址即為網路資源,然為期刊
T:幾乎0,因為幾乎是我分的XXD
C:9成,分辨不出來主要原因:
誤將「論壇」以為是會議名稱誤將編著以為是會議論文
O:9成,分辨不出來主要原因:
期刊- 非典型數字卷期,而以Winter季節代替還有很多很多…(尚未記錄)
其他問題:
關於頁數:
目前有兩套邏輯在執行,一是來源文獻採頁始-頁尾,一是引用文獻採頁始|頁尾,方法不一會給寫程式的添麻煩
關於貢獻者(contributor):
目前編者(Editor)、創作者(Creator)如為同一人,則簡約為一人。但我這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不能說的密祕》的導演與男主角同為周杰倫,他對本片的貢獻是兩份的,在計算上是2次;至於在介面呈現上本應也是2次,沒有說周杰倫是導演就不寫他是男主角吧@@
關於卷(Volume)、期(Number):
目前都是期刊文獻居多,多以數字登錄。現在多了書籍文獻後,書籍也會有卷(Volum)區別,更甚者,卷(Volume)會有「別卷名」。
建議:
1.在上海生產線那邊需要判定「出版類型」嗎?
→如果要,應該將此動作獨立出來,將人員訓練合格後再上路,免得後續繁複的校對工作。
2.頁數請想辦法解決
→看你們覺得重要不重要吧,我是覺得不好的規定改過來比較重要。
3.所有貢獻者(contributor)皆應注明。
4.先前琇薇說書籍的卷(Volume)應注錄到期(Number)欄位,我想應該還是要放回到卷(Volume),之後會比較好交接。
5.人力應該不夠。一個人一天能校對不到800筆,目前有75,600筆。
另外,最後一個大哉問 - 引文資料庫的本質:我想知道公司是怎麼看這個產品的? 簡單地說,是以Scopus為目標嗎? 還是Web of Knowledge?
Labels(標籤):
筆記
星期三, 1月 02, 2008
1213-0102資訊筆記(beta no.2)
-1/2-
原來收到了交大柯皓仁教授的來信:歡迎報考交通大學資訊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數位圖書資訊組。最近有些人建議我國內繼續唸@@,我認真地思考了一下。持續閱讀《隨意搜尋》中…-12/31-
在閱讀《隨意搜尋》(Ambient Findability)、《喪家狗-我讀論語》及一堆雜誌。去年(2006)1月7日加入del.icio.us,目前已經有1168個連結,其實這些連結有點像被放進倉庫中,很少被拿出來利用。整理過去的email,從1010封到607封。
-12/27-
也是整理著2005-2006的信件。有一封名為「數位內容的價值」的草稿,連結是http://taiwan.cnet.com/news/ce/0,2000062982,20102201,00.htm,連過去已經不是當初的內容,只是過了這麼久我也忘記內容是些什麼。中國資訊行 (CHINAINFOBANK)搜集來自超過1000份的中國報章、雜誌、貿易刊物及政府出版的刊物,以及合作夥伴提供的權威資料。自1995年以來,儲存的中國商業資訊資料超過200億漢字,並且以每日2000萬漢字的資料量新增。含蓋十五個資料庫,中國經濟新聞庫、中國商業報告庫、中國法律法規庫、中國統計資料庫、中文報刊庫、中國上市公司文獻庫、香港上市公司文獻庫、中國醫療健康庫、INFOBANK環球商訊庫、English Publications、中國企業産品庫、中國人物庫、中國中央及地方政府機構庫、中國擬建在建專案資料庫、名詞解釋。
還有一封存著我flickr照片的位置,因為flickr對免費用戶有兩百張的限制!我想盡辦法保存連結@@ 。影響個人心智模型之因素初探(黃慕萱)、公關與行銷的講義、2300科技投資網、《斷背山》相關的資料…
-12/26-
淡江時報電子報 NO_700刊登:「資管系『第十二屆全國大專院校資訊服務創新暨資訊管理專題競賽』,奪得資訊應用組冠軍,獲頒獎牌一面。」這個比賽不知道是不是淡江自己辦的或是其他學校不想參加,我看淡江已經好幾次名次在很前面。-12/13-
整理著2005年的信件。有好多PHP mailing list的討論,那時候剛在學PHP,每日數十封,根本沒時間消化,累積到現在數千封@@。那段時間還研究著頑石藝術、數位內容產業、理工科學生的資訊行為,許多的學習與討論。還有我失戀了,這些塵封的信件剛好淹沒著那份感覺,依稀還在。
Labels(標籤):
筆記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