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2月 24, 2011

資訊越少越好(Less is More: Part I)


PY11
Originally uploaded by peterbaker
如何?你 喜歡現在每天接收的訊息嗎?

我很久很久沒有在這園地寫下文字了,真不好意思。第一,是因為我開始轉換我人生的跑道,開始離開資訊;第二,是因為我受不了這麼多「資訊」了。例如:BlogLines上的訊息,我到後來就懶得去追蹤了,不是因為那些訂閱的部落格或新聞訊息品質差,而是量多到我在生活之餘無法應付,我選擇生活,放棄了更新資訊。

人類文明從文字記錄的那一刻開始,資訊就已開始「成長」。如且不論成長的速度,自然界本來就已富含訊息,來自植物的,來自動物的,來自星空,來自每個人的心靈,人們即使已擁有仍查覺不足,因而不斷思考,不斷發現,不斷記錄,不斷發明,資訊不斷塑成。「越來越多」的資訊底下,同時形成了越來越多「同源資訊」繁衍的資訊,簡單的,可以視為不同語言的譯本,複雜的,可以視為不同才氣/努力創作的作品。

於是,人們看到的是越來越多的譯本,越來越多的作品,資訊爆炸了!


Blog文化算是其中一個近年顯象,這麼多部落格,其實裡面所富含的訊息/資訊,多數不過是之前在紙本上的內容衍生而來,有些作者厲害,文字言語厲害,因而為自己形成人氣,聚集成更繁複的資訊流動。但是,
「我們」身在其中,卻沒認真思考,當大家都對部落格文化感到樂觀時,廣告費流向少數人建立的平台,業餘隱形人免費提供資訊,…報紙、電視台、唱片公司經營萎縮,專業人沒錢做出好東西,工作機會越來越少,有錢人越來越有錢。

另一件無法回頭的事實是,我們不斷地將資訊進行數位化,由上至下,由下至上,我們稱之為「數位典藏」。不是典藏以往不存在的東西,而是將人類認為有價值的資訊(包含史料、檔案、文物、藝術作品…)用當下的數位技術保存典藏。各國政府皆不遺餘力,樂此不疲,紛紛投入國家資源支援,製定長期發展政策,策動整個文化圈、資訊圈、藝術圈等專業人士加入。

但如果我們嚴肅地看這件事情,「當下的數位技術」,當下的意義就在於它會過時、過去、不再「存在」,也就是說,可能不用過15年,彼時數位技術製作的數位內容已無法從容地存在,可能是格式的問題,可能是機器設備支援的問題,可能的問題是現在的我們不論如何去預備未來,我們都無法完完全全地安心這些數位技術載體上的內容不失真/不失常/不失格。

人們的生命當中也逐漸越來越依靠電腦,慢慢對網路亦是依賴,同時或許我們也漸漸淡忘一個事實:電腦搞飛機後果比人更嚴重

今年(2011年)十一月時資訊界有個重大新聞,標準普爾對債信評等的訂閱用戶送出一封錯誤的電郵,信中說明法國的債信可能將由目前最高的AAA等級調降,而這封信是由系統經運算邏輯處理後,自動寄出。在將近兩小時後,標普才送出更正信息,說這是一個「技術上的錯誤」,電腦機器的錯誤。

這樣的錯誤也發生我們的生命周圍,例如:突然就無法開機卻又怎麼抓錯無法看出端倪的電腦、猛然就無法存取資料的隨身碟或攜帶式硬碟、或資料「塞車」的臉書…。這樣的錯誤發生的頻率對於個人可能不低,但是如果有辦法匯整起來,應該可以得到一個不偏頗的結論,就是機器的錯誤常常發生,而且不斷地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

但我們追根就柢標普的這個錯誤,或這些錯誤,其實還是人為的錯誤,因為可能是資料/資料庫中有一欄位要抓的資料抓不到,所以機器判斷錯誤;可能是資料軌…;可能是…(不好意思,有些超出我的專業範圍無法精確描述)。

但真正難搞的還是在人心。(續文:資訊無好壞‧人心難測(Less is More: Part II):) 2013/01/07 updated.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