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月 19, 2022

甲骨文創想之後(After Invention of Scripts)

在討論甲骨文時,學者們常站在一個立場:
我們去想像一下造字的場合」,試圖去重建當時的時空背景,如果用(刻)畫(/硬筆)的方式,怎麼象形。字的數量是慢慢變多的,由一些基本的概念慢慢積累出來。

另一個重點是,基本上是先有聲音才有文字會去代表那個聲音。在多元族群與居住距離影響下,甲族群的A音可能使用到乙族群發明的a字。A音可能是代表手部動作,所以是a字加上與「手」有關的配件;或是A音代表一條河流,例如「汝水」就藉用了「女」的音。

以下就這兩個方向去討論我認識的上古漢語,與一些我的心得與推測(並不一定有文獻佐證)。

臺灣話的第二人稱代詞

臺灣話的第二人稱代詞是<漳>li2/<泉>lir2/<厦>lu2。殷國光等《漢語史綱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講 : 「上古,第二人稱代詞有 女(汝)、乃、爾、而、戎、若 六個。……..女(汝)……..已見於甲骨卜辭。如 : “汝克俘二人?"(《甲骨文合集》8986)。……..從漢代開始,書面語中第二人稱代詞也逐漸統一。東漢學者在注釋先秦文獻的時候,乃、爾、而、戎、若等一律注釋為 “汝"。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第二人稱代詞 “你"。」…

(一)女
“女” 做第二人稱代詞,上古商朝的甲骨文卜辭就已經開始用矣。…
𢓜(kau3)周朝的時,“女” 繼續做第二人稱代詞使用,…
(二)汝
“汝”嘛是佇商朝的甲骨文卜辭就(to7)咧(teh4)用的第二人稱代詞。…
東漢以後,在文言文中普遍使用“汝”、“爾”。
(三)爾
“爾”嘛是上古漢語的第二人稱代詞,佮現代台語的 li2/lir2/lu2 相當。“爾”亦寫做“尒”、“尔”。…
“爾”字的(e5)台語讀音並無<漳>li2/<泉>lir2/<厦>lu2 的對應關係,所以“爾”雖然佇古漢語是第二人稱代詞,但毋是台語第二人稱代詞 li2/lir2/lu2 的本字。
(四)你
殷國光等《漢語史綱要》講:“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第二人稱代詞‘你’。”《通雅》(明•方以智撰)講:“爾、你、而、若,乃一聲之轉。「爾」又為「尔」,「尔」又音寧禮切。俗作「你」,猶兒之有倪音也。祖、襧為姓,亦音你。”王力先生講:“這個語源的解釋是正確的。”(王力《漢語史稿》354頁)。
-(註1,本篇使用台語文寫作)
另外,作者劉建仁認為:「古漢語的第二人稱代詞“女" 合“汝”攏是假借字(借用同音字)。“女”的基本意義是查某儂,“汝”本來是河川的名汝水。因為“女”的查某意義是常用詞,為着區別起見,漢代以後的文言文的第二人稱代詞攏用“汝”較濟。」

女與男   

James 好認真的研究, 所以女(古)跟汝是正字
Chung 應該是。 所以我很想知道「女」真的只有女性的語意嗎?
或是 反過來,會不會本來是 第二人指稱,後來才成為「女性」?
James 女應該是象形
Chung 所以最早指什麼應該不難找,也可以 象形→ 坐在對面的人
不一定有性別了。
另一個值得起疑之處:「女」跟「男」兩者之間連結實在有點少,所以推估是兩處造字的交會
對我而言,「男」「女」這兩個造字 都不是以性徵出發,而是身分/角色(註2)

值得一看的「創見」:《漢字造字進化論》

華強… 自述本書對中國古文字研究的最新貢獻在于:

一,本書提出并系統驗證了殷商甲骨文體系是为记录先商口语而创造的文字系统,同時也是由遠古反切表音文字進化而來的音義兼表的書面符号系统。本書首次提出從殷商甲骨文開始漢字系統就蘊含了表音子系统和表意子系统的觀點。所以中國的漢字體系是一種音義兼表的文字系統。…

二,本書总结并提出了兩漢以前的漢字造字方法之間的繼承、揚棄和發展歷程。獨創了漢字造字的階段論:即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是隨特定歷史階段而不斷創新、揚棄、進化的產物。在此基础上,作者用自己的進一步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许慎“六書”的歷史局限性,提出了漢字造字的“新六書”概念:反切(假借),象形,會意,右文,形聲,轉註。每一種造字方法只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用于漢字的造字。新六書造字法的六種造字之間是承先啟後的歷史繼承、揚棄和發展的關係。

三,本書在漢字研究中首次提出反切是漢字與生俱來的造字基本方法。從倉頡造字就採用了筆畫發音反切的表音造字。在夏代口傳文獻的《山海經》和《夏小正》中,反切造字已經在口語中得到熟練的運用。本書作者運用反切造字的原理成功破譯了《山海經》中一些中國歷史上耳熟能詳的山名和地名。特別是對《史記·殷本紀》中地名三朡(讀若xun)的破譯將對夏、商、周三代史的研究大有幫助。參見附文一《夏之京畿——三鄩考》

四,反切註音的方法貫穿漢字造字的整個歷史過程;反切註音也貫穿于漢字的新六書造字方法——反切拼音造字,象形造字,會意造字,右文造字,形聲造字和轉註造字中。這說明整個漢字系統的造字歷程既是一部表音的造字史,同時更是一部表意的造字史

五,本書提出夏、商文字是建立在先商方言基礎上的注音和造字。這一時期的聲母和韻母尚未分化完全,甲骨文的發音與夏、商方言的密切相關遠勝于它們與唐宋以後的聲韻系統的關係。夏商周三代的雅言都是當時王朝的強勢方言。作为三代方言音韻的一个补充,作者發現并提出夏商方言中一个被音韵学家们遗漏的声纽——ð声纽,并探索了ð声母的历史存在和进化。参见附文二《上古聲母補遺:ð》

六,作者揚棄百年来对甲骨文的單一考據式的研究方法。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从殷商生活、生产、祭祀和战争等场景突破,基于中國農村的歷史和現實对殷商甲骨文系统进行了多学科綜合破译,從中分辨出甲骨文中的造字基本元素——部首(含筆劃),并且立足各部首的本義,对甲骨文造字与注音、本義三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對部首統攝的甲骨文類字给予了独具特色的破譯和考證。
【目錄】2014年10月出版 陕西·三秦出版社
第一章:漢字發展小史
第二章:圖畫和文字不同源
第三章:造字史前的指事字
第四章:反切是最原始的造字法
第五章:破譯《山海經》的反切密碼
第六章:造字之初便有假借
第七章:甲骨文的前造字時代
第八章:甲骨文的造字時代
第九章:甲骨文的造字場景
第十章:甲骨文象形字的注音
第十一章:象形字注音與夏商方言
第十二章:甲骨文會意字的注音
第十三章:甲骨文字的右文注音
第十四章:形聲字的優點和弊端
第十五章:探究“許慎六書”的轉注
第十六章:“許慎六書”的辨證
第十七章:音義兼表的漢字體系
第十八章:漢字造字進化史簡表
【附文一】夏之京畿三鄩考
【附文二】塞擦音ð與上古俟母
【附文三】怎樣查《說文解字》

會集與匯合

語言是活的,它的存在一定比文字更久遠,總的來說,是先有言語才有文字的。古漢字/甲骨文利用形象會意等等的創意兼容並蓄,將聲符與音樂(聲調)潛藏在其中,又開放給各地各時期的人們持續創作,是「意象思維」的集合品,使之能「以簡馭繁」與「顯隱相成」。發展到後期是先有語言或是先有文字可能就難以判斷了,但哪個時候才是後期也難斷定。 -〈學習閩南語用字
人們討論著甲骨文的簡化,但依我之見,古人並無簡化之意,而是在具象化之後,加上了「抽象」、「內化」等等的衍生義,如:「毓與育」、「愍與閔」、「易與益」等,非難寫或易寫,而是一種「形象物件之後」的精神提升。「文字是為了順應生活,慢慢創發而增多的。很多創意是偶發的,並沒有預先設立一定的法則。」(p.8,《新編進階甲骨文字典》/許進雄)

「漢字維持語言複雜性的選擇之一就是從字的形象下手(同時又簡單化了發音)。沖與衝、震與振、背與悖、衛與為等等 [不同的字],雖用同樣的音,卻用不同的形象給了後人線索,抓住有形或無形的概念以幫助表達。」-〈學習閩南語用字

形聲造字不是一場革命

以下整段引用自《文字的故事》:
從造字的整體變革概念來說,中國的形聲造字不是一場革命,不是引進一個全新、全然替代性的造字系統,如拼音文字把原先既有的字全消滅掉,所有的文字都得依據聲音再重造一次。形聲字在既有的文字體制內改革,基本上保留了已有的象形、會意和指事之字,大家和平共存,一起繼續奮鬥。

少了拼音革命的中國文字系統,遂成為人類最奇怪最獨特的文字系統,可以驕傲,也可以唏噓哀歎。

首先,不是文字系械的內在性格使然,而是歷史機運的偶然結果,中國文字的獨特本就會是個很明白的麻煩。獨特,就是不同,就是斷裂,這在多年之後,尤其是和其他文字系統接軌愈成為必要之時,便顯露出更多的扞格誤解以及比較昂貴費事的換轉譯過程,這在西風東漸的近一兩百年間我們尤其感同身受。

特別是這一兩百年間,拼音文字系統是站強勢文化那一邊,很多相應的配備原本就是根據它的文字特性量身訂製(如打字機、編碼索引系統、電腦鍵盤等等),很多領先的觀念和新發明的事物原本就是這個拼音文字系統的社會所擁有的… p.34 〈不革命的文字系統〉

依照《漢字造字進化論》華強的研究,其實早期的甲骨文就已經大量使用「反切」的方法造字了,古商人使用的原則確實也是一種形聲造字,只是在字少的情況下,顯得更格外有意思。

草稿:2019年11月24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83d2330102xv1a.html ←這篇參考文獻不見於網路了

註1:〈臺灣話的第二人稱代詞 li2/lir2/lu2〉/劉建仁,本篇使用台語文寫作。

註2:我以前寫過一篇〈古中文字無性別歧視〉(2014.05),可以參考。另一個可以討論的點是上古時代男性的坐姿
「古代的老師,講課時基本上是坐著,學生站著聽課。…
古代的「坐」就如現在日本的跪坐,至於跪坐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避免走光。」
另外,「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间可以通婚,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zhidao.baidu.com/question/24751788 除了母系社會的解讀,另一個可能是解讀是,女字旁的姓氏是對於我族以外他族的稱呼,相對於關係更遠的「方國」,比較鄰近的族群彼此相稱與通婚,所以採用大量的形聲字,但與女(汝)有關。

我寫過相關的:
口述與書寫:各式古文字創字的場景〉(2022.10)
Beta23:關於語言與文字的拼貼(文摘)〉(2019.11)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