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5月 13, 2007

淺談線上公用目錄及其使用者介面設計(WebPAC and user interface)

圖書館的目錄由早期的卡片式、書本式、微縮片,到現在經過自動化,由網頁型式呈現的Web PAC,一再的進步是為了讓讀者有一個更方便取得資料的方法,節省讀者在找尋資料的時間 (參考1),最近幾年因為電子資源的發達,又發展出OpenURLZ39.50等溝通技術標準,以整合電子資源分散各處的不便,也國內外各個圖書館也在技術成熟後,紛紛開始提供相關服務(如:SFX)

這服務中當然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像是Chen就指出因為內容提供者(content provider)不能適時更新相關資料,導致客戶端接受到的資料不一定是最新穎的,或是連結有所錯誤(參考2),待學術界及業界共同克服,除此之外,我個人認為最大挑戰還是來自搜尋引擎的衝擊。

在搜尋系統介面方面,Google已然是具有龍頭地位,每日有成千上萬的使用者利用這個平台找到自已想要的資訊,不要看Google單單只是一個search box,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它裡面的服務已經漸漸擴充,越來越複雜,有些是主題資訊的服務,如:Google MapGoogle ImageFroogle(已經改名成俗俗的Google Product)、Google News,甚至是紙本書籍數位化的Google Book,針對學術資源推出的Google Scholar;有些是搜尋技巧上擴充,如:限制檔案類型(+ filetype:pdf)、限制網站的DNS(如:+ site:www.stanford.edu);有些是個人化的服務,如:個人化首頁(現在改進成iGoogle的服務)、搜尋記錄、Google Alert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使用者可能比較感受不到的,搜尋引擎可以使用自然語言、自動與控制詞彙比對拼字檢查依相關度排序搜尋結果、相關網頁等等。Google是一個(網路)使用者介面很好示範,它不要給使用者一個擁擠沒有必要的介面,而是讓使用者只專心做一件事,那就是搜尋,它體諒初學者的困難,將最常使用的搜尋放在第一位(web),讓使用者慢慢去發掘,但它也沒有忘記進階者方便,將其他進階搜尋放在一旁,同時也提供由search box加上其他條件完成搜尋,它塑造自己成一個資訊的出口,有別於其他的入口網站,難怪全世界有這麼多使用者愛用它,在使用者心目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象。

Google傳統首頁(英文版)

焦點回到圖書館的身上,WebPAC在現今一個作為與讀者面對面(實際上是機械對人)溝通,直接讓讀者了解圖書館所擁有館藏的工具,圖書館是否提供了一個讓使用者(也許是從未使用過圖書館的讀者)一看就能明白,進而充分利用的使用者介面,我的觀點是,雖然我們一直在進步,發展出更好的溝通技術服務使用者,但我不得不承認這之中有很大的學習空間。現在再加上搜尋引擎的熱門程度已經讓大部分的使用者在搜尋資料時的第一選擇,並影響著使用者對搜尋系統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導致圖書館提供的Web PAC與使用者的期待有所落差 ,我們除了需要透過教育加強使用者的資訊素養之外,重點應該放在創造一個能反應使用者行為、具使用性(usability)的Web PAC介面 ,讓使用者從介面互動中自行學習到適合自己的搜尋方式,利用圖書館所提供的資源。

參考資料:
  1. Jenny Walker, CrossRef and SFX: complementary linking services for libraries, New Library World, 103(3), p.83 – 89
  2. Mary E. Jackson. The “bigger deal” is OpenURL, Interlending & Document Supply, 33(3), p.172 – 174
  3. Yee, Martha M., “How to FRBRize Your OPAC Software in Order to Turn It into a True Catalo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 24(2), p.33-51
  4. 陳惠瑜。「我國大學院校WebPAC系統介面與特性之評估比較」。大學圖書館4卷2期 (民89): 頁67。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