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0月 18, 2025

蒐集一些古音古字作參考(二, Words)

前篇 ← 殷墟甲骨自光緒二十五年(西元 1899 年)為王懿榮所識。
延續前篇女部字文化現象探討(註1)

女性形象的延伸:轉彎的字,母

母、每、海、毒、繁、毓 是什麼關係? 為什麼在字音上面一點關係有點微妙?

「母」作為聲符的字有,姆與拇。
母每 始母头上的莱草桂冠 : 母亲是无私的,传说中的始母是可敬的; 现实中的慈母是可爱的; 然而,离去的思 念中的母亲既可爱,又可敬。“每”“母”当初 都是可爱可敬的母亲。
一个富有神话与传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一个产生神话与传说的地方,必定是个不寻常的地方; 一个被神化并为之传说的人物,必定是一位伟大的人 物。文字产生以前的人类历史是由神话与传说构成的。文字产生以后,文字是用其本身 的标意来验证和记载着这种神话与传说。文字与神话传说相呼应,把个华夏文明的源头 打扮得诡谲绮丽,丰满多姿。

母与每,同声同源,同是两个文化含带相当丰富 而又十分古老的字。
母,意味着生育,是个神圣的字。 每,意味着蕃衍,是个神奇的字。
母、每二字的形成,可能比一般的字要早,因为在 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以母亲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史 称母系社会。在母系社会里,只承认母系的血缘关系, 在母亲或祖母的卵翼之下存活的一帮人,“父”只是作 为一辈男性被抽象地存在着。

星期日, 10月 12, 2025

推演「史前」(Prehistoric)


不是不會有新發現
不是不會有新體悟
在自我的賽道上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故事與感觸

這是資訊自由的價值
習於看些「史前」的討論,史前就是文字前。歷史是需要文字才能流傳的,藉由史詩、文物、史蹟、DNA等間接資料所書寫的都是「史前」,而這些書寫皆仰賴著想像與推測,難的是找出「初衷」。就像我以前討論的甲骨文(2023),除了引用,我用了不少假設,在我還不完全了解音韻與古漢語的前提之下,其實我同時擁有了「自由」與「誤區」(霧區)。

這些史前能夠被書寫出來,相當程度是紮實的研究而來,但我在閱讀時還是會抱持著懷疑,畢竟遠古與現代的思維與世界觀天差地遠,能夠接近史實就已經得來不易,不一定需要全然相信。

商代社會

商代社會、政治是什麼樣子,文獻記載很少,零星的甲骨文材料也都屬於商代中後期,從這些極為有限的材料推斷,商代很可能是較小的「核心王朝」加眾多「臣服方國(部族)」的模式,周邊部族被商王朝的武力震懾,向商朝臣服納貢,但又不時發生叛亂。周國早期也是這種臣服於商的外圍方國。

但周人在滅商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封邦建國」,在新征服地區廣泛安插了自己的分封諸侯國,它們和原有的、現在臣眼於周王勢的土著方國並立,並且在上層實行通婚,列國的國君、貴族由此形成了一個具有普遍認同感的統治階層。這個統治階層是封建世襲、跨國家的,以周王室為核心,對周邊方國的上層持開放立場,外緣邊界比較模糊,只要認同周王朝的權威,就可以被接納。

和商王朝比較,周人的優勝之處就在於他們比較開放,特別是用上層通婚的方式超越方國、部族的地線阻隔,建立和維繫起一個有相似文化認同的中原統治階層,這算是古典華夏政治文化的起源。中國歷史從此告別商代的蒙昧和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