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面簡述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明白,現今發展中的大型網站與網路平臺都是由核心發展成現在經營的模樣。而這些初衷都很簡單,如:一個目錄、符合搜尋需求、建立人與人連結。
Yahoo! 發展成主題網站後,因應網友的需求,漸漸涵蓋更多新的主題,也透過拼購公司增加延伸主題,但核心還是一個目錄;Google 滿足搜尋需求後,透過商業與技術媒合資訊需求者、消費者與廣告者三方的心理,平衡出現行對許多人而言「爆利」的商業模式。
Yahoo! 發展成主題網站後,因應網友的需求,漸漸涵蓋更多新的主題,也透過拼購公司增加延伸主題,但核心還是一個目錄;Google 滿足搜尋需求後,透過商業與技術媒合資訊需求者、消費者與廣告者三方的心理,平衡出現行對許多人而言「爆利」的商業模式。
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幾個大型網站也都是名符其實的個人網站。他們用服務,如部落格、網路書籤,綁住我們的網路行為需求,創造出各式各樣規模不一的主題網站與網絡,轉化成他們現在所謂的巨量資料,完成最終他們能獲利的商業模式,進而符合商業網站的定義。
三大平臺之主題與個人化程度
Yahoo! | |||
---|---|---|---|
主題 網站 (自產) | 本來是專業網站目錄,衍生成多元主題 | 「搜尋」後便是主題,排序是服務 Google Maps, Earth, Moon, Books, News | 服務是 「人與人的連結」 |
主題 網站 (外來) | 多元主題,多為網民常用訊息來源,如新聞,與資訊供應商合作 | Google Site, Youtube 頻道… | i. 社群自行形成與發展 ii. 商家或組織形成與發展 |
個人 服務 | 個人化股市資訊、網路相簿(Flickr)… | Google Plus, Drive, Calendar , … | 詳細的隱私權設定、相簿、「走過的路」 |
個人 網站? | 部落格、網路相簿(Flickr)… | Blogger, Google Site, … | (待研究) |
專業網站或 工具 | Flickr的編輯器 、pipe、yahoo style guide | Google Translate, Chrome, Android, Sketch up, Talk | (待研究) |
從這樣分析來看,facebook真的是難以限量的網路平臺。姑且不論他們在隱私權上侵犯(而且他們的本意也不是在侵犯。既然使用了,不就代表著有被公開的可能),他們將個人網站連結上了主題、人群、以及商業,如此自然而然,毫不費力,靠著不過就是人與生俱來的需求,回憶與被記憶的需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總而言之,區分成個人網站與群體網站是比較符合潮流的方式,因為依尋Web2.0的概念,本來網路就是無所不能、無所不在,任何既有的定義皆無法規範一個網站或平臺的範圍。而人,本來就是個人與群體,在實體如是,在虛擬亦如是,不論扮演的是怎麼樣的角色,或幾種角色。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