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7月 15, 2014

教育/學術界醜聞貽笑國際一事(Shame on Them & Bad Media)

最近發生一件學術道德議題,起因線上同儕審查制度(Electronic Peer Review)的漏洞,而今演變成政治問題(真的是有點奇聞了)。

網路世界具有一定的匿名效用,因為網路的自由,每個人方可在線上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線上遊戲選一個有趣的名,有意思的性別,有想像力的職業…方興未艾。而當初臉書的掘起靠的是反向操作,「請用真名」註冊,所以現實在虛擬世界有了黏著力的「平行時空」。

Untitled
可惜不是你
Mingway‘s flickr.
這位違法的師者居然利用匿名假扮分身,參與同儕審核,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任何一個職業首重道德,師者尤其如此,這一個簡單的選擇等於將自己的後路斷送,經過新聞一爆不知未來會不會隱姓埋名?

因此網路的匿名自由,確實不得不讓人又愛又恨。當我們企圖利用網路方便時,總是有人開「大便之門」。相信大家都不喜歡有人開遊戲外掛吧? 或是有人用木馬程式當起駭客?

再者,會一次撤銷多篇論文,是與其中數篇論文「數據編造」有關,這也反應出有群學者的學問態度,總是先預設立場問題,再用數據去奉承,根本搞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這個問題連外國學者都清楚知道,報導是採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生物學者艾伊森(Michael B. Eisen) 說法。如果為真,如此一來也不難解釋為什麼臺灣論文被引率偏低,不是論文不用心,而是一種國家學術氛圍,享國際臭名,可嘆!

另,這項共計六十餘篇論文的株連亦反應出國內共同作者的問題,許多學者只是掛名「參與」,利用了學術人脈,迎合「重量輕質」的審核體制。當一位教育部長說出「我與他(違法者)只見過二次面,不認識這位作者」時,可想而知,這已是該痛定思痛的時間點。

而今事態炎涼,某些媒體一面倒質疑起政治操守,偏離學術範圍時,其實滿令人心寒。該反省制度時,我們的媒體(自由時報與果日報)卻在點評或批判人,我想這又是另一個資訊大漏洞,在這就不詳細討論了。或許我們又錯失一次嚴肅的自我反省,整個學術圈還是令人不敢恭維(講語),隨意囉 :P

願我敬愛的師長們身體健康,有他們在,我相信歪風不長。

(想想圖書資訊學的根本就是來掀這種學術敗類底牌的學問嘛XD 要不然SAGE怎麼會有信心他們盯上了對的對象。So CooooL,我學的學問不單是很公益,也很公平與正義,又找到一個值得敬愛這門學問的要點 :)

Updated: 07.15這起事件結束在蔣部長請辭,可謂媒體已然失去追求真理真相之風,只畏己身立場有無毀傷,不求更美好的國家。制度結構的問題總是要一個人承擔,真的是「文人相輕」,且於事無補,可嘆,可嘆。

2 則留言:

  1. 陳震遠論文不只審查有弊 連內容也有問題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屏東教育大學前副教授陳震遠疑造假審查論文的人頭帳號,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被牽連下台,科技部初步調查即發現,陳震遠的論文不只審查程序有弊端,連論文內容也有大問題。

    大量引用自己或弟弟著作
    科技部查出,陳震遠發表在「天然災害」(Natural Hazards,NH)期刊發表的一篇論文,內容短短十二頁,就引用一二四篇其他論文,占整整四頁半;最誇張的是,這當中的一一一篇都引自他或雙胞胎弟弟、高雄海洋科大教授陳震武的著作。
    科技部長張善政、次長林一平看了嘖嘖稱奇,說沒看過「引自家論文」到這麼離譜的。

    仔細檢視該論文,其中短短一句「人機互動是人和電腦之間互動的研究」,竟出自陳氏兄弟的八十七篇論文,引文說明卻占了三行,連一般研究生寫論文都不敢這麼做,卻出現在副教授的論文。

    換句話說,這個引用可為陳家兄弟過去的八十七篇論文,各增加一次引用數,若數十篇論文都這樣互相引用,每篇的引用數便可馬上暴增;高引用數在量化評鑑下,可換算成「點數」讓學者得到升等、申請獎金等好康。

    負責調查的科技部官員說,有問題的期刊至少四、五種,且隨便拿起陳震遠的其他論文一翻,都是密密麻麻寫滿Chen CW(陳震武)和Chen CY(陳震遠)、落落長的「自引單」。

    林一平表示,用這種手段膨脹論文影響力,真的太誇張,怪不得陳震遠今年擠進台灣「論文高引用率」第八名。有官員說,陳震遠「超級厲害」,高引用率竟打敗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一堆學界大老的論文。

    官員指出,陳震遠的論文品質也不佳,如論文簡介中竟出現「一本書是由一堆紙夾在一起,每一張紙叫做一頁、一頁有兩面...」等廢文,「讀論文的是該領域的專家,又不是幼稚園小孩,這會不會太瞎了?」

    陳震武論文也被疑有弊
    另有中研院研究人員發現,陳震武在NH期刊發表廿一篇論文,其中八篇審查速度快得不合理,從十五天到一個月不等。科技部懷疑這可能是另一樁假人頭審查案,NH期刊本身可能也有問題。

    曾投稿到NH期刊的學者如國研院颱洪中心主任李清勝、災防中心副執密李維森等都表示,NH期刊審查時間平均是半年到一年,最快也要兩個月,在一個月內完成從沒有聽過,「太不可思議」。

    陳氏兄弟的論文弊案,顯然還有許多未爆彈、牽涉更多人,科技部正積極調查中。

    【2014/07/17 聯合報】 @ http://udn.com/

    回覆刪除
  2.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吳忠宏複製貼上(抄襲??)實錄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HoWb0m2i69LVNicGFpSmhYaHM/edit?usp=sharing

    回覆刪除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