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月 24, 2014

刻畫與臉書當中的邪惡?(下:Facebook as a Kindom)

「刻畫」的事實
(先刻板,再修)先前討論過〈辨臉與認字〉,現在我們來討論「刻畫」這件事實。

上古許多文字是用「刻」與「畫」來完成的,當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史實/事實為「組合」,但我們現在先把重點放在「刻畫」這件事情上。

刻畫是什麼?是具象化生活當中的真實,使用工具將所見所聞所思記錄,記錄的目標為何其實我覺得目前答案尚未完整,因為許多智慧未因文字保留。不論是哪一個時代的文字,一開始的文字皆是表「形音義」,只是後來印歐語系後來發展為表「音義」為主的系統。

楔形文字因在泥板上,以葦為筆,所以楔形,就目前文字學家的認識,其實他裡面是一幅幅的畫,美麗的畫,並非只是文字達意而已,完成時的畫面是很重要的;埃及象形文字書畫在紙上,有鳥有人有自然景,敬天惜物,是先有對其他生命的描述才有了人的語言,我們知道他們重神人重王朝,但至少發明文字的人們/史家(?)是美麗的。

文字變成工具、變成論辯、漸漸變成沒有情緒的樣貌是非常非常晚期的事。任何人知道這個事實都應該會開始沉默,我們使用話語的層次確實是降低的。

現代刻畫文字的精神
你會說我們有詩,我們有小說,我們有文學,但我們都知道,數千年前的人們是不需要這些就可以溫飽,可以敬天,可以安份。那時候的人們會畏懼天,害怕病,擔心野獸,所以算氣候,所以先知占卜,只求一份穩定,不似現今以為人類無所不能,四處掌控。

子不語怪力亂神。子不說他能怪、有力、能亂、可神,他只是個「人」罷了。

刻畫文字對於人而言是很重要的事,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擁有的能力,只是擁有後不該再拿來權力或框架,該權力的只有自己的內心,該框架的只有自己的情緒,剩下的只是個人編年史,也就是Timeline,也就是Facebook,將自己的一生束之高閣,除了自我紀念,供朋友眾人們觀察與對照不正是一件偉大的事,即使「我」,這個概念,會死去的靈魂,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人。

網路是好的
網路是好的,有其「物暢其流」的用途(開放Open),有其「物盡其用」的本質(開放&自由Freedom),有其「自由最大化」的初衷(開放&超連結Hyperlink)。

命運與選擇就是在這樣的時刻(作家袁瓊瓊寫的一個故事),在許多服務已經到了盡頭的今天,我想我會支持臉書為了提升服務持續研究,就如同當年的Google。「人與人的研究」因為臉書的存在,會得到更多統計與歸納。

控制早已不是新聞,優質的網路服務/科學研究本來就一連串微小的控制,在不同情境/變因之下,經由電腦加上人腦的判斷去提供最適切的服務與資訊。那些失心瘋的媒體評論還要隨之起舞嗎?好好想想罷 :)


1 則留言:

  1. 臉書承認 任意瀏覽動態恐使人心情糟
    社群媒體龍頭臉書(Facebook)承認,任意地瀏覽臉書動態訊息,的確會讓人心情變糟;但如果是在臉書主動地與朋友互動,則對心理健康有幫助。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網站報導,臉書的研究部門主任金斯堡(David Ginsberg)與研究科學家柏克(Moira Burke)今天在網路文章上,提出此一令人意外的使用臉書負面影響。

    他們在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做深入研究,發現與朋友閒聊或上網分享生活點滴的學生相比,被指定任意瀏覽臉書10分鐘的學生,一天下來的心情的確比較低落。

    回覆刪除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