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一)、(二)。
在圖書資訊學與教育裡會討論資訊素養,為「使人能夠更有效地選擇、尋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技巧」。資訊素養討論的基本上是資訊的「外在」,而非文本本身既有的問題。在這我想指出的不是錯字、用詞錯誤等等這些人人都會犯的失誤。
幾種常見的雜訊
1)文不對題
或許為了收視率,或許為了其他吸睛的判斷而「偏僻」主旨,也許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編輯的主意。無論如何,很難教人欣賞那些標題與內容核心對不起來的文章,它們的存在似乎提醒著人們"文不對題"地活著?
「偏僻的標題」往往只是製造自己的需求,卻自以為成為別人的需要。「文不對題」大大影響了人們處理資訊的成效,我想這不僅僅是標題殺人的問題了。
2)歪樓
現在常有一個現象是 當有三個人說話時,二個人說了真話,但最後一個人用了前兩人真話,說了一個看似真的話;或者換個說法,有三種概念並存,前兩種是堅固的概念,但第三種概念用了二者的堅固(拆解)打造,看似以二者為根基,卻是生成畸型,或是一朵飄浮無根之花。
我承認,這樣的「建築景觀」巍然成冊時,不容小覤,但華是華,短暫而豔麗。有沒有毒我不加以判斷,有時要辨別歪樓還需費一番心力。
3)片面/錯誤的組合
處理資訊時,需要重組資料,從片段的資料中篩選,排列組合成新的詮釋資訊。每一份既有的資訊中都會含有一定成分的脈絡、歷史、背景,但重組者在試圖詮釋的當下,並未涵納進這些重要的資訊,變成片面地選擇幾句話、某個概念;或者,因為未消化這些重要的資訊,使得詮釋時無法加以融合轉化,導致錯誤組合。
以上兩種情形就像在音樂裡聽到不合諧音程,有些熟悉的音,但有些音合在一起聽你覺得歪掉了。
4)編造
不存在的資訊是可以編造出來的,就像是編劇。人們討論事實時,往往需要去揣測事件未來的發展,輔以現時自己的論點與主張。如同編劇,有時編得出色,精彩對話,發人省思;有時編得不合理,故事夭折,人物失溫。
演繹編排是敘事與說理的重點,考驗人們的歷練與視野。
5)…
Garbage In Garbage Out
資訊設計的法則裡有一條是「垃圾進、垃圾出」,這法則適用於任何規模的資訊輸入與產出。
基礎教育之重要,不言而喻,後文再論。
說話很難
說話 很難。我想沒有人可以毫不費力地說話。當一個人說話時,也許是傻,也許是顛,也許是亂,不論是什麼狀態,都是在向這世界發出訊號,會由不同的人接收。
從發話者的角度看,網路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反省自我的環境,因為會有不同觀點的人回應,如果他人與自己有心接收的話。
當然別人留言可能胡來,意有所指(其他方向),叉題(超展開),或是產生類似(可能不同層級)茅盾,除了用自己的角度回應,(棄)圖找回彼此有所連結之外,最重要的是,檢視自己的文章是否有意製造【歪樓】/【不合協音程】,如是,那麼這就是一個成功的對話罷!
雖然,產生的並非普遍認同。
在圖書資訊學與教育裡會討論資訊素養,為「使人能夠更有效地選擇、尋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技巧」。資訊素養討論的基本上是資訊的「外在」,而非文本本身既有的問題。在這我想指出的不是錯字、用詞錯誤等等這些人人都會犯的失誤。
幾種常見的雜訊
1)文不對題
或許為了收視率,或許為了其他吸睛的判斷而「偏僻」主旨,也許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編輯的主意。無論如何,很難教人欣賞那些標題與內容核心對不起來的文章,它們的存在似乎提醒著人們"文不對題"地活著?
「偏僻的標題」往往只是製造自己的需求,卻自以為成為別人的需要。「文不對題」大大影響了人們處理資訊的成效,我想這不僅僅是標題殺人的問題了。
2)歪樓
現在常有一個現象是 當有三個人說話時,二個人說了真話,但最後一個人用了前兩人真話,說了一個看似真的話;或者換個說法,有三種概念並存,前兩種是堅固的概念,但第三種概念用了二者的堅固(拆解)打造,看似以二者為根基,卻是生成畸型,或是一朵飄浮無根之花。
我承認,這樣的「建築景觀」巍然成冊時,不容小覤,但華是華,短暫而豔麗。有沒有毒我不加以判斷,有時要辨別歪樓還需費一番心力。
3)片面/錯誤的組合
處理資訊時,需要重組資料,從片段的資料中篩選,排列組合成新的詮釋資訊。每一份既有的資訊中都會含有一定成分的脈絡、歷史、背景,但重組者在試圖詮釋的當下,並未涵納進這些重要的資訊,變成片面地選擇幾句話、某個概念;或者,因為未消化這些重要的資訊,使得詮釋時無法加以融合轉化,導致錯誤組合。
以上兩種情形就像在音樂裡聽到不合諧音程,有些熟悉的音,但有些音合在一起聽你覺得歪掉了。
4)編造
不存在的資訊是可以編造出來的,就像是編劇。人們討論事實時,往往需要去揣測事件未來的發展,輔以現時自己的論點與主張。如同編劇,有時編得出色,精彩對話,發人省思;有時編得不合理,故事夭折,人物失溫。
演繹編排是敘事與說理的重點,考驗人們的歷練與視野。
5)…
Garbage In Garbage Out
資訊設計的法則裡有一條是「垃圾進、垃圾出」,這法則適用於任何規模的資訊輸入與產出。
最好預防垃圾輸出的方法,就是不要有垃圾進入。用功能可見性和約束可降低種類問題的發生。用預先檢查和確認則可降低品質問題的發生。當輸入的正確性很關鍵時,在輸入之前,要利用確認測試來檢查資料的正確性,並且考慮用確認步驟,要求在多人環境下做個人確認。 《設計的法則》 頁94就個人而言,也是一種「吃什麼,就拉什麼」的狀態。繁多龐雜的資訊皆可食,但有精緻粗糙之分,有真實虛構之分等等,人在尚未建立起自我獨立能力時,無法「用預先檢查和確認則可降低品質問題的發生」,容易依附資訊而生,無法客觀判斷與消化所面對之雜訊,跟著產出/分享類似的資訊,相相互生。
基礎教育之重要,不言而喻,後文再論。
說話很難
說話 很難。我想沒有人可以毫不費力地說話。當一個人說話時,也許是傻,也許是顛,也許是亂,不論是什麼狀態,都是在向這世界發出訊號,會由不同的人接收。
從發話者的角度看,網路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反省自我的環境,因為會有不同觀點的人回應,如果他人與自己有心接收的話。
當然別人留言可能胡來,意有所指(其他方向),叉題(超展開),或是產生類似(可能不同層級)茅盾,除了用自己的角度回應,(棄)圖找回彼此有所連結之外,最重要的是,檢視自己的文章是否有意製造【歪樓】/【不合協音程】,如是,那麼這就是一個成功的對話罷!
雖然,產生的並非普遍認同。
自我觀察的錯覺並不可靠。當我們注視內心時,自己卻已在虛構某些事情。…一花一世界,一文章一世界。資訊多采多姿,世界曲曲彎彎。
這是一種過度鑽牛角尖的反應。因為我們如此堅信自己的信念,當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看法時,我們通常會出現三種反應。…(無知的看法、白痴假設、惡意假設)
結論:…你愈是相信某樣東西,愈是應該以更批判的角度來看待它。一個聰明的人不需要教條,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異教徒吧! 〈自我觀察的錯覺(原題:自省錯覺)〉《行為的藝術》 頁85-86
在網路環境中獨立V: 教育與對策(上)、(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