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19, 2018

很夯的「假新聞」(My Thoughts about Fake News)

在離這很遠的地方 有一片海灘
孤獨的人他就在海上 撐著船帆
如果你看到他 回到海岸
就請你告訴他你的名字 我的名字 莉莉安
-〈莉莉安〉 作詞:宋冬野


  這兩三年這個社會/世界有個奇妙的現象:流行「假新聞」。 以前威權/集中管理時代應該也有假新聞,但新聞來源比較單一,難以查證;現今網路多有「線民」各自可以提供佐證反證,一則新聞的發展跟著就複雜了。 再者,網路時代或許更需要搶快搶獨家,許多消息都尚未被全面調查就早早成篇,實則未通透理解案情的不單純。

另外,現在有許多新聞來源是網路上群眾的言論。這些言論基本上是「隱身」的,未被正式受訪/記錄的,它們普遍的格式是,河中滾動的石頭,彼此會碰撞,也許就碎了,被磨圓了,也許啟動了另一顆石頭。

這樣的閱讀經驗多了,就產生了疑問:
鍾閔衛分享了 1 則貼文。2018.6月11日下午7:30 · 觀點不同 到底是不是假新聞?
答案寫成自己理解的方式 是不是假新聞?
不是曲解而是不了解 是不是假新聞?


這些問題的答案還是在人,同一個故事從甲身上出發是災難,從乙身上出發也許是救贖;沒有規定緣份/隨機怎麼安排,也就無法規範資訊如何被接收與出發,那麼該管理傳遞嗎?也想起我去年問的問題:人類能控制資訊的進出嗎?

罪行的記憶

前陣子看到《黑土》裡面戴達衛推薦序〈關於罪行的記憶與被遺卻的罪行〉寫的一個小故事:
國中的時候,我第一次走進毒氣室。當時,我是參觀我老家附近的哈達瑪爾(Hadamar)「安樂死中心」紀念館 。我記得那天剛好有一場演講,講者具體在談些什麼內容我早已記不得,但我印象深刻的是演講後的Q&A,有位當地的阿嬤分享她個人的見解,說她們當年不知道哈達瑪爾有這麼一個屠殺身心障礙者的地方,演講明顯令她十分激動,或是說那個演講似乎有點冒犯到她,因此她開始幫自己及其他當地人辯護。當她又要談起「我們並不知道⋯⋯」時,場合的氣氛突然變了,

坐後面一點的另外一位阿嬤站起來,開始大聲地反駁前者的言論,她說:「當年,我們誰沒有發現我們鄰居的兒女被帶走!誰不知道那些天天經過市中心的灰色巴士是在運輸誰!誰不知道巴士上山後的黃昏,精神病院的煙囪在冒著煙,全城都是人肉被燒掉的惡味。我們通通都知道!」
[訊息]的隨機,其實就如同「布朗運動」。人們彼此用語言來產生碰撞,當中有個別的機遇,也有一體的模式([Info and Web]〈說話與隨機〉中)。資訊來來去去,迂迂迴迴,事物的是非有時是沉澱之後才會有澄清的答案。我們只知道就個人而言,所有的訊號都是累積(分享親身小故事),即便每個人遇見相同的人,相同的事,卻會有不同的碰撞,例如:我們看同一部電影,會被不同的臺詞或劇情所感動。

並非空無一物的舞台

我們身處的舞台並非空無一物,「活在角色裡面」的我們,身旁有場景與佈置,與許多「未知的存在」,『所謂舞台,從來不是一人獨享的快樂天堂』(by陳樂融)。無知、良知、裝作不知道都是選擇,每次發言的職責可以是承諾,也可以是耳邊風。

克盡職責依舊是在資訊爆炸時代的不二法則,要堅守自己的本份,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資訊素養的核心能力,圖書館的任務是要教育與宣導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Critical thinking is a key skill in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mission of libraries is to educate and advocate its importance. 註1)。「自己的本份」是每一個工作有每一個工作的模樣與規範,在自我成熟之前不越矩。自我失責後,別急著為別人的反應下定論,先看看自己滾動的石頭是要前往何方罷。

參考資料(註):

  1. IFLA(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 How To Spot Fake Newshttps://www.ifla.org/publications/node/11174
  2. 幾種常見的雜訊(Noise)
  3. 在網路環境中獨立: 教育與對策(上)教育與對策(下)
  4. IFLA, IFLA Statement on Fake Newshttps://www.ifla.org/publications/node/67341
    裡面建議政府應該有的作為,例如:Ensure that Internet platform regulation does not create incentives to restrict free speech in an unwarranted fashion.
===
寫了四個月的文章,終於收筆了。

3 則留言:

  1.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學而》

    回覆刪除
  2. 「鄉民一起來」的自主力,要對抗組織化傳播假新聞似有所不足,但國家有沒有這種能力,同時又不牴觸言論與政治自由原則?

    歐盟一五年針對俄國的假新聞攻擊,成立「東方戰略司令部」(East StratCom)以警示假新聞,但一年篩選出的假新聞還不及網路上一天的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顯示,假新聞傳播速度是真新聞的六倍,有人說這是人性。一六年美國另一個研究顯示,推特推文上的連結有五成九沒被打開過──多數人只看標題,僅少數聳動的標題會被點擊看內容

    德國去年通過立法防制假新聞,卻擔心找不到足夠科技人才執行。德國和其他國家也把防止假新聞傳播的責任加諸Facebook、Google等網路巨頭。它們也做出了努力,但仍擔心得罪民間組織,例如Facebook就怕篩選過濾掉很多保守組織的貼文而引發抵制。
    假新聞是國安議題──一個複雜的科技、價值與人性國安議題。

    -《新新聞》【顧爾德專欄】假新聞背後的科技與人性2018-09-19

    回覆刪除
  3. 把真相說出來又怎麼樣?
    2019-01-13 by 陳樂融
    「我一定要去那裡,把真相告訴全世界。」看完電影《私人戰爭》後,這句話背後的思維型態,一直縈繞在心。

    但把真相說出來又怎麼樣?

    一個真相不會是全部,從時間論,還有下一次的真相,再下下一次的真相。從空間論,戰爭現場只是地球上的一個真相、真相之一。從人物論,有迫害者眼中的真相、受迫害者的真相,以及非迫害非受迫害解讀的真相。

    從因果論,那些發生真相的前因,也是個真相,發生真相後的發展,也會是真相。

    以為拍下來寫下來發稿出去,就是「把真相告訴全世界」,忽略了世界不一定需要這一個真相,或者,世界根本不只有這個真相。

    我無意否定塵世間新聞業的可貴,但追究天底下有多少真相,跟追究天底下有有多少假新聞,同樣徒勞,同樣是薛西佛斯推石上山,同樣剪不斷理還亂。

    《解深密經》中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外在發生的一切境,看似巨大實在,但相比於內在,又顯得極遲鈍緩慢了。

    回覆刪除

歡迎您的留言! ^^